从三美论角度评析《致橡树》不同译本

2015-07-04 22:57程丽丽杨东英
大观 2015年9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致橡树

程丽丽 杨东英

摘要:《致橡树》是舒婷早年的代表作,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全文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优美的语言当中。《致橡树》被翻译出不同的英译本,本文选取其中两个译本从三美论角度对两个译本进行评析。

关键词:致橡树;诗歌翻译;三美论

一、三美论及《致橡树》简介

许渊冲是我国当代杰出的翻译家和理论家,他提出了诗体译诗的“三美”论标准,主张译诗在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传递和保存原诗的神韵。译者要严格按照原文进行翻译,做到忠实于原文,如果说翻译时带着镣铐跳舞,那么翻译诗歌就是带着双重镣铐跳舞。三美指的是意美,音美,形美;意美,指的是传达原文的内容;音美,指的是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形美,指的是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致橡树》是朦胧派诗人舒婷的代表作,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作者借助“橡树”和“木棉”两个意象将情感委婉又刚劲地表达了热烈坚贞的爱。

二、意美

意美是指内容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之上,尽力做到文字优美,思想上能够感动读者并引发读者內心的强烈共鸣。在三美中,意美显然是居于首位的,正如许渊冲教授曾谈到:“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例1: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译文1:O My Dear Oak,If I loved thee,/Never would I be a trumpet vine/Pranking up myself through thy towering branches.

译文2:If I love you/I won't wind upon you like a trumpet creeper/upvalue myself by your height

分析:译文1将 “攀援”译为“prank up”,译文2译为“wind up”,此处用wind更能够体现出诗歌的意美,因为wind有“蜿蜒,缠绕”之意,prank则只有“炫耀”之意,作者将凌霄花作为一个意象进行比喻,为的就是使诗歌更为形象,此处用wind更加具有动态美,仿佛眼前真的有一株凌霄花,它的枝梢正蜿蜒地缠绕着一棵大树。

例2: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译文1:Or even the sunshine,/Or the spring drizzles.

译文2:even sunshine/and spring rain

分析:“春雨”一词译文1译为“spring rain”,译文2译为“spring drizzles”,rain和drizzle都有雨的含义,其区别在于rain为广泛意义上的“雨”,而drizzle则有“蒙蒙细雨”的含义,古人云:“春雨细如绵”,它细如牛毛,仿佛一层轻纱,这是何等的美感,drizzle不仅精确的表达出了春雨的含义,更加营造了一种意境之美。

三、音美

音美是指诗歌所特有的音韵之美,诗歌所特有的韵脚和平仄使其读起来阴阳顿挫,朗朗上口,袁行霈曾提到:“诗人既要用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性,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

例1:我如果爱你——

译文1:O My Dear Oak,If I loved thee

译文2:If I love you

分析:译文1中的 O My Dear Oak其实对原文的增译,增译的这句是“你”的同位语,之所以增译是为了使诗歌更适合朗诵,译文借鉴了雪莱的《西风颂》O wild West Wind,增译出这句看似作用不大,但我们朗诵时发现,增译的 O My Dear Oak使全诗吟诵起来更加有韵律感,表层结构没有的内容,其深层结构存在,我们在翻译时要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体现出英诗的特色,所以并不算过度翻译。

四、形美

关于形美,是指诗歌或结构整齐,或错落有致,长短交错,由于汉语本身的是一种意合语言,所以汉语既有长句,也有短小的流水句,汉语的这种特点使得中国的现代诗结构上有了其独特的结构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形美,原文运用了两句两句的排比,结构对称。

例1: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译文1 将其译为 O My Dear Oak,If I loved thee/Never would I be a trumpet vine/Pranking up myself through thy towering branches./O My Dear Oak,If I loved thee,/Never would I be a spoony bird/Repeating the dull songs for thy shades.

译文2 If I love you/I won't wind upon you like a trumpet creeper/upvalue myself by your height/If I love you/I will never follow a spoony bird/repeating the monotone song for the green shade

分析:译文1和译文2都保留了原文的结构,类似于排比的结构营造了一种对称的结构美,译文1 “绝不”译为“Never ”开头的倒装句,译文2将原文译为“I wont”,虽然两种结构都能表示否定,但是两个结构在传情达意上稍有不同,Never开头的倒装句否定语气更强烈,而这种倒装结构更能体现原文中的“绝”字。

五、结语

通过《致橡树》两种译文的比较,发现译本的好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翻译标准的讨论在翻译界也从来未平息过,但是许渊冲教授的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中的指导意义仍是不可否定的。英汉翻译是汉语精炼和英语精确间的竞赛,汉语独特的语言体系创造出博大精深的汉语意义,这增加了汉诗英译的难度,许渊冲的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上提出了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对翻译实践提供了巨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琛.许渊冲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01).

[2]唐希.从英汉诗歌的对照分析中看英语诗歌的形式美[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2,(06).

[3]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02).

[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致橡树
舒婷《致橡树》(节选)
致橡树
《致橡树》与埃及现代诗歌《古代骑士之梦》比较欣赏
舒婷诗歌《致橡树》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从格式塔理论赏析《西风颂》的不同译本
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的概念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