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登学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97-01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编排有诗词曲90余篇,文言文40余篇。在这些文言作品里,有驱赶蛤蟆的童真童趣(《童趣》),有四季如画的三峡风光(《三峡》),有“衔觞赋诗”的自得其乐(《五柳先生传》)……这些作品文质兼美,无不充满了魅力。可是,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一般是“介绍作者及背景——朗读课文——翻译字词句——分析内容及主题——练习巩固”,更多的是关注文言字词的理解,而忽视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与品析鉴赏,忽视了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性,致使许多初中生感到文言文枯燥无味,学得苦不堪言。那么,如何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爱上文言文呢?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故事导入。用故事导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入方法。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可用苏轼被贬黄州的故事导入,教学《陈涉世家》可用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导入等。
(二)插图导入。教材中有不少精美的插图,教师可利用这些插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教学《桃花源记》可让学生欣赏《桃花源图轴》这幅插图,感受桃花源的美丽和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那份幸福。
(三)成语名句导入。文言文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名句,如《孙权劝学》中的“刮目相看”,《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教师可用这些成语、名句导入。
(四)背景导入。如教学《马说》时,可这样导入:《马说》作于唐朝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此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想一想,在文章中他会流露出什么样的感情呢?这样导入既交代了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注重诵读,读之有味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诵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切忌“以讲代读”。文言文诵读要做到读准、读顺、读懂、读出感情和韵味。
读准,是指字音要读准确。文言文中有一些生僻字和通假字,学生容易读错,教师要引起注意。如《湖心亭看雪》“用毳衣炉火”中“毳”应读cuì,《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通“嘱”,应读zhǔ,等等。读顺,是指朗读时要读清句子的节奏,如课文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读成“答/谢中书/书”,而不能读成“答谢/中书/书”等等。读懂,是指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内容、人物的思想性格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态度等。如学习《伤仲永》,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强调的“后天教育很重要”的中心论点。读出感情和韵味,是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感悟体会。
三、自主阅读,质疑探究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扎根于文言作品中理解品味,汲取营养。
(一)教给方法,培养习惯。“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如准确运用注释理解文意的方法、联系旧知识推断词义的方法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
(二)自主阅读,培养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其次,让学生相互交流,在交流碰撞中深化理解;再次,进行局部突破,教师对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最后,鉴赏创造,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鉴赏的能力。
(三)质疑探究,提升能力。“学贵有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探讨,让学生大胆地提出疑问,展开讨论。如教学《大道之行也》时,有学生提出了疑问: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本文的“大同社会”,还有现在倡导的“和谐社会”,这三者是一样的吗?对于学生的问题,笔者先是给予鼓励和肯定,并要求学生到网上查找资料,通过整理对比,分析归纳,学生找到了满意的答案。
四、拓展迁移,延伸课外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向课外拓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如教学《湖心亭看雪》后,可选柳宗元《江雪》进行对比阅读,比较这两篇文章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学习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一诗,教师可找他的《归园田居》另外四首来作整体阅读,进一步感受作者淡泊名利、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师教给学生归类辨析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单靠教材中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课外读物。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和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文言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