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实践现状综述

2015-06-26 14:48孔娜李媛媛
亚太教育 2015年16期
关键词:支持策略融合教育个案

孔娜 李媛媛

摘要:学前教育在我国受到广泛的重视,无论是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还是正常发展儿童,都需要有效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而学前融合教育也成为学前教育实施的一种必要的模式。融合的教育环境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认知及社会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普通儿童的共情能力、差异认知能力及多元包容心态有积极的影响,这些论断已被研究所支持,但是在实践中,融合教育的推行及实施都面临着诸多问题。

关键词:融合教育;支持策略;个案

中图分类号:G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016-01

融合教育思想起源于欧洲“正常化”“一体化”以及北美“回归主流”的教育思潮,在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中被首次正式提出,该宣言还号召世界各国广泛开展融合教育,对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梳理发现,国内已有的学前融合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关人员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和观念的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幼教工作者、特殊儿童家长、普通儿童家长以及普通儿童等人;二是对融合教育支持策略及支持系统构建的研究;三是融合教育实践中特殊儿童的个案研究;四是融合教育教学研究,包括师幼互动、集体活动、安置方式等方面。

一、态度现状

1.普通幼儿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

普通幼儿家长作为融合教育的利益相关者,不仅直接影响其子女对特殊幼儿的看法,他们的态度对融合教育的实施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总体来说,当前我国普通幼儿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偏向保守和消极。孙怡静等人2011年对杭州西湖区普通幼儿家长的调查显示,66%的普通幼儿家长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何为学前融合教育。虞洁(2012年)的研究显示普通儿童家长比特殊儿童家长更担心融合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教育质量,孙静怡(2009年)的研究显示,半数以上家长(53.2%)认为学前融合教育对普通幼儿的影响是弊大于利,只有在严冷(2009年)的研究中,相比较特殊儿童而言,北京地区普通幼儿家长认为普通幼儿更能从融合教育中受益。笔者认为这与当前我国幼教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上述几个研究中,家长都表示担心幼教教师不具有融合教育的能力。

2.幼教工作者对融合教育的态度

幼教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理应接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并接受过特殊教育的相关培训,但是研究发现幼教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并不积极,而且处于明显的融合教育素养确实状态。

幼教工作者对特殊幼儿的了解程度一般,多数幼教工作者没有接触过融合教育的理念,也没有融合教育的相关知识。对北京地区的幼教教师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44.5%的幼教教师从未以残疾儿童为工作对象,44.5%的幼教教师偶尔以残疾儿童为工作对象,而接受过特殊教育培训的仅占11.8%,阅读过特殊教育相关书籍的也只有29.4%。

3.普通幼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

搜集到的文献中只有一个研究对普通幼儿的态度进行了调查。刘颂等人在2013年对北京市2所融合幼儿园进行调查,发现北京市普通幼儿已有朴素的残疾概念,绝大部分幼儿认为残疾具有稳定性,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善,54.9%的幼儿认为残疾不具有传染性;但是普通幼儿对残疾人持消极与积极并存的接纳态度,一方面54.8%的幼儿表示愿意和残疾小朋友一起玩,主要理由为残疾小朋友需要帮助,另一方面81.2%的幼儿表示不喜欢残疾人。

二、支持策略与支持系统现状

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支持策略与支持系统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跨学科的、系统支持的构建,二是对具体支持策略的研究,三是对社会介入的研究。

支持是指提供一些资源或策略,以增进一个人的利益,帮助他从统合的工作或生活的环境中,获得必要的资源、讯息与关系进而使个人的独立性、生产性、社区统合性与满足感都得到提升。一个支持系统往往包括多领域、多学科的人员和资源支持,跨学科合作是支持系统的主要实施方式。国内学虽然严重缺乏对前融合教育的支持系统,但是已经开始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三、融合教育实践中的个案现状

我国学前融合教育起步晚,但是也处在缓慢的发展中,一些特殊幼儿已经在普通幼儿园中接受教育,这些幼儿是否能够得到适合他们的融合教育,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总的来说,当前学前融合教育质量普遍偏低,表现在物理环境适用性有限、同伴资源利用不佳,课程的个别化设计缺失、特殊幼儿的学习权利严重受限以及学前融合教育的支持系统不成熟等方面。但是这些现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个别化教育的实施、支持系统的完善,特殊幼儿能够在融合教育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进步。

目前我国的学前融合教育比较重视游戏活动的研究,将认知、运动等方面的教学融入在游戏中,通过游戏等融合教育活动提高特殊幼儿的身心发展和亲社会能力。而教师在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对特殊儿童的情绪支持最少,而且在教师积极回应由特殊儿童发起的互动方面,全融合教师少于半融合教师。

(作者单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念丽.中日幼儿园教师学前融合教育意识比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

[2]严冷.关于在我国推广学前全纳教育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7):46-47

[3]彭霞光.让蓝天下所有的孩子共享阳光——特殊幼儿与正常幼儿的融合教育[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5

[4]程秀兰,王莉,李丽娥,张晓艳.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9(6):34-38.

[5]徐胜,梁英,赵婕.重庆市特殊幼儿融合教育行动研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6(2):9-11.

[6]蔡蓓瑛.融合背景下特殊早教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0(6):5-7.

[7]刘春玲.孤残儿童融合教育的模式与对策[J].社会福利,2009(9):22.

猜你喜欢
支持策略融合教育个案
放下偏执,路还很长——访谈两位个案医生及家长
论幼儿区域活动的支持策略与隐性指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理念下幼儿艺术表现的支持策略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中文阅读学习个案考察与分析
直派批评的理念与个案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聋生“随班就读”
解读孩子游戏,提升有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