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论著·
CT灌注成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王宇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肝细胞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30例肝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研究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CT诊断,研究组采用CT灌注诊断,对比2组诊断效果。结果研究组灌注流量、血容量、开始时间、达峰时间、γ-GT同工酶甲胎蛋白异质体、异凝血酶原、血清岩藻糖苷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在肝细胞癌诊断中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肝肿瘤;CT灌注;诊断
肝细胞癌多以扩张型为主,较少为浸润型生长。一般多由单一中心起源,分化较好的生长较慢,即使是弥漫型的肝细胞癌,也可是单克隆瘤细胞肝内门脉广泛转移的结果。据临床研究,肝细胞癌的生长并不迅速,自肿瘤发生至出现明显症状可能要几年,当出现黄疸和肝脾肿大时,生长速率才加快,出现此症状后则仅能存活几个月[1]。因此,常规下,我院采取CT灌注成像或常规CT扫描予以诊断,便于及早发现病症及时治疗,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我院40例受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5~47岁,平均年龄(36±5)岁。研究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3~48岁,平均年龄(35±6)岁。2组一般资料有均衡性。
1.2 诊断方法
1.2.1 研究组:患者于CT灌注扫描前禁食,平卧位,先行反复呼气、闭气训练或借助腹带。采用多层螺旋CT机,常规下,平扫患者全肝及脾脏,尤以第一肝门为主,如肝脏、脾脏、主动脉、门静脉主干或大分支的层面,均作为CT扫描靶层面。经CT灌注成像,分析患者r-GT同工酶、甲胎蛋白异质体、异凝血酶原、血清岩藻糖苷酶的水平。采用高压注射器,经患者肘静脉注射浓度为30~90 ml的对比剂,速率以3~6 ml/s为主[1]。于患者注射对比剂7 s后进行扫描,常规间歇扫描10次,平均间隔4~7 s。
1.2.2 对照组:扫描前,患者禁食,平卧位,行反复吸气、闭气训练。常规CT先平扫患者全肝及脾脏,后以第一肝门为靶层面,同时行高压注射,以注射速率3~6 ml/s、液量30~90 ml的对比剂经患者肘静脉予以注射。于注射完毕后7 s内对患者行间隔4~7 s的全肝扫描,间歇扫描10次[2]。扫描过程中嘱咐受检者保持呼吸平稳,腹部尽可能减少运动,以降低扫描结果的误差。经CT成像,分析患者γ-GT同工酶、甲胎蛋白异质体、异凝血酶原、血清岩藻糖苷酶的水平。
1.3 观察指标严密观察两组患者在扫描中各项指标参数的变化,留心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扫描不适。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心律及呼吸,记录下数据。观察患者γ-GT同工酶、甲胎蛋白异质体、异凝血酶原、血清岩藻糖苷酶水平,确定诊断肝细胞癌的阳性率。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确切概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诊断精准度对比从数据显示中可分析CT灌注诊断精细程度高于常规CT,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诊断数据n=20,±s
表1 2组诊断数据n=20,±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灌注流量(ml·100 ml-1·min-1)血容量(ml/L)开始时间(s)达峰时间(s)研究组192±11*33±6*1.59±0.23*12.4±2.3*对照组120±1050±53.50±1.0014.5±5.0
2.2 CT灌注、常规CT扫描监测受检者临床指标水平CT灌注扫描病灶的优势优于常规CT,尤其是微小病灶,监测临床指标水平较为精确,证实其诊断肝细胞癌具有临床意义。2组差异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各指标水平对比n=20,例(%)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具有病死率较高的特点,仅次于胃癌、食道癌而位居第三。临床上,早期肝细胞癌因体积小,患者常无症状,可有一些非特异性表现,上腹不适、饱胀等。肝细胞癌发展迅速,临床上,患者的体征为:肝肿大、脾肿大、腹水、黄疸、肝区血管杂音、肝区摩擦音等,当病症转移时,体征表现为: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胸膜淋巴可出现胸腔积液或血胸[3]。骨转移可见骨骼表面向外突出,有时可出现病理性骨折。脊髓转移压迫脊髓神经可表现瘫痪,颅内转移可出现偏瘫等神经病理性特征。
我院在对30例受检者行CT灌注或常规CT扫描,其中,CT灌注可评价患者肝动脉灌注量与门静脉灌注量,与常规CI相比较之下,CT灌注成像在诊断肝细胞癌时能较为敏感的探测微小病灶处的指标水平,如γ-GT同工酶、甲胎蛋白异质体、异凝血酶原、血清岩藻糖苷酶,探测优势明显,对肿瘤的鉴别与评价具有重大意义[4]。CT灌注成像的原理主要通过在患者静脉团注入对比剂,于同一区域重复行快速的CT扫描,利用数字模型计算灌注参数与彩色函数图,评价患者组织的灌注量与通透性。此外,研究肝细胞癌CT灌注参数的改变与临床价值,可进一步了解肿瘤的血块情况,为及早选择手型或药物治疗提供辨别依据。
医学上,根据肝细胞癌的分期与病情具有的特点对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1)极早期:肝细胞癌早期肝内只有单个病灶,直径小于2 cm的为原位癌,于临床上采用手术切除、肝移植、无水酒精注射或射频消融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2)早期:肝癌早期,患者的肝内有一个直径大于2 cm的病灶或小于3个结节总直径小于3 cm,易采用无水乙醇注射、射频消融或肝移植等方法。(3)中期:患者肝内出现多发结节,基于无门静脉癌栓,易采用肝动脉栓塞对患者进行化疗治疗。(4)晚期:基于患者肝内有门静脉侵犯或转移,可口服索莱非尼治疗。(5)终末期:对患者只能采用对症治疗。据有关文献,极早期与早期的肝细胞癌患者只占33%,中晚期占50%,终末期占20%[4]。目前,医学提倡肝癌患者应及时就诊,及早治疗,避免病情转向中晚期或终末期,不但威胁患者的生命,且加大了治疗难度。对于早期的肝细胞癌患者,各种治疗方法已有新的突破,例如微创根治手术的出现及应用、干细胞移植受体选择标准的出台及应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的开展等[5]。而对于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而言,肝动脉栓塞化疗是一种部分有效的治疗方法,现阶段,医学临床上提倡使用肝动脉栓塞化疗结合分子靶向药物/局灶动脉内治疗/放疗等治疗方法对患者实施治疗[6]。对于终末期肝细胞癌患者,临床上着眼于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和目前新的联合治疗,有利于患者取得一定的疗效。
综上所述,目前,CT灌注成像、常规CT扫描是诊断肝细胞癌的主要手段。依据实施扫描并对照两组诊断数据的精确度,我院研究组CT灌注的诊断效果优于对照组,关键在于CT灌注具有能敏感探测微小病灶的特点。因此,CT灌注相对于常规CT扫描具有数据精准度高、探测灵敏的优势,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使用。
1李双生,吕纬富.肝细胞癌CT灌注成像的诊断和临床应用.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10:105-106.
2车能雨.32例小肝癌的CT诊断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10,13:169-170.
3丁可,黄仲奎.CT灌注成像诊断肝脏肿瘤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09:135-136.
4王信祥.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国伤残医学,2011,03:103-104.
5郑丹丹.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中国实用医药,2010,13:165-166.
6黄伟浪,刘炽鸿,王有枝,等.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当代医学,2011,16:138-139.
R 735.7
A
1002-7386(2015)02-0204-02
2014-09-03)
10.3969/j.issn.1002-7386.2015.02.014
067200河北省承德市第六医院CT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