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琼 陈俭勇
【摘 要】社会转型期各种关系趋于复杂、紊乱,自古高尚的师生关系也在种种事件中褪色,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改变岌岌可危的现状是非常迫切的。当前国家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践行这一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探寻师生关系建设是合时合宜的。本文对师生关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背景出发探讨解决师生关系发展问题的路径。
【关键词】发展 师生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前言
师生关系是诸多社会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古人曰:“天、地、君、亲、师。”可见对教师的重视程度。“教育传承”以及在此过程中衍生的相处准则在传统上一直被认为是师生关系的主要具体内容,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师生关系有很大的变化和不同。这种变化有着重大的积极效应,不断推动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诸如近期出现的“厦门大学、四川美院教授事件”等师德、师风败坏的严重现象以及“华东政法大学泼水事件”“小少爷事件”等虐师的匪夷现象。这些负面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巨大关注和响应,使人们认识到了师生关系在新时期出现了重大问题。因此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寻求引领师生关系良性发展的准则就显得很迫切。本文基于此对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二、师生关系的时代变化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古代对老师的定位。从教育的目的论出发:古代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内心“真、善、美”的统一,达到这一目标的捷径就是向圣贤求教学习,因此才有了教育的产生。正是由于这种目标的高度契合才让教育的意义不断扩大。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主要任务,“继绝学”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这种关系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种体系下,老师就变得至关重要,老师不仅学识渊博,亦是社会的道德楷模,所谓“为人师表”也。因此也就形成了尊师重教的悠久传统,这在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充分的体现。该传统表明老师在古代师生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师生关系不是亘古不变的。自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的认知产生了机械论,空前发展了自然科学并极大扩展了认知范围。在此大背景下,教育的机械论也广被接受。在机械论中,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物质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就需要受教育者不断质疑、创新创造,不断发挥个体的思考想象能力,突破思想桎梏和知识缺陷,带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在这样的思潮下,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升,主要表现在:(1)强调突出学生个性、解放天性,个体和主体意识不断觉醒;(2)高校的定位是服务学生。
三、当今师生关系发展呈现的问题与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传统的社会准则已被打破,新的现代的社会准则未完全确立。教育领域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影响发展疲敝,改革开放以后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虽然宏观上教育的进步令人欣慰,但在教育的微观领域特别是师生关系的发展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新时期师生关系发展呈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师生关系突显对立化
教师体罚、侮辱学生,学生伤害教师,家长殴打教师等事件频出,反映出现阶段师生关系有对立化趋势。要避免此类事件的再现就要深刻研究形成的原因。1. 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退化。古代的尊师理念深厚,关系主体一弱一强不能构成对立。经过破除传统的变革后,大大削弱了尊师的氛围;再加上当今社会物质化趋势严重,教师的社会地位骤降,使得诸多藐视、轻视教师职业神圣性的行为出现,这种状况给师生关系对立成为可能。2. 学生自我意识在发展。在现代文明社会普遍强调个体、独立、自由的价值前提下,学生就要追求平等、个性解放、解除束缚和约束。在中国良莠不齐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理性追求就畸变为现实中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扭曲价值观。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下的行为必然为师生关系对立提供了动力。3. 转型期的关系博弈论。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很多旧的规则已破,新的准则未立。师生关系表现为,一方面,教师未完全解放思想,仍采取陈旧管理,加之学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模式僵化、落后,造成了教师不愿完全放弃管制学生的主观愿望;另一方面学生都比较年轻,接受新思想和新文化很快,在西方自由文化的影响下冲破约束、独立自主的意识很强。这样的情况下,两关系主体博弈是必然的。个体的过激博弈造成对社会不良影响的种种事件也符合现阶段社会诸多关系博弈的规律。
(二)师生关系趋向功利化
逐利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共同趋势,教育也在熏染并有功利化的趋势。当然,师生关系的功利化是教育功利化的主要表现,特别体现在学历教育的两端,即小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因为在这两端师生的权利严重不对等,造成寻租空间很大,譬如近期的“厦门大学、四川美院教授事件”等。这种功利化现象危害很严重。1.造成师德、师风滑坡。教师的职业性要求教师具有崇高的道德,教师失德将导致社会的信任危机加重,进而阻碍教育发展和国家进步。2.造成教育的不公平。师生关系的功利化必然导致关系主体利用教育资源谋不正当的私利,势必影响教育的公平性。
(三)师生关系呈现复杂化
师生关系本身应该是很简单的二元关系,“教、学加研究”即是师生关系的主要任务。但由于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教育商业化的不良影响,师生关系就变得比较复杂了,可能形成多元关系。在处理复杂的多元关系中,很难把握平衡或迷失了方向,那么教育的纯洁性和教育本身的意义就会大大被忽视。结果,复杂的多元关系里面可能充斥着功利、金钱的味道,大大降低了教育应有的效益和功用。
四、促进师生关系良性发展的价值选择
师生关系现阶段呈现很多负面问题,社会反响很大,人们对这种关系的失望甚至上升到对教育的失信层面,那么探寻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就变得特别迫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仔细阅读体会可以看出二十四个字的价值力量,可以作为未来处理师生关系的准则。作者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阈下寻求解决师生关系不睦的思路。
(一)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
抓紧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现代的教育管理体制,构建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的师生关系。民主就要求学校转受过去的管制、领导思维的管理体制为以服务意识为中心的现代管理体制,即学校做到去行政化。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民主就体现在过程管理的人性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师生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可以自由、平等地交流、讨论、对话。基于平等、相互尊重的要求,学生可以表达质疑、否定,进而提出创新性的想法,这些是学术研究进步、科技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遵循民主、平等原则的师生关系,利益的关联性大大减弱,自然冲突对立性就不存在了。
(二)以敬业精神为行为准则
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操守,教育也不例外。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刻苦钻研、突破创新是学生的根本目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而育人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先天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高尚的人格,具有崇高的道德水准。然而近期发生的师德丧失事件,对公众的心理冲击是很大的。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探寻解决这种问题的最佳途径便是敬业精神。敬业精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有敬重教师职业的意识。只有敬重职业,才能认真对待,特别是对于教师这个“塑造人类灵魂的事业”半点亵渎不得。2.有自律意识。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诱惑多声音杂,教师难免受到不良影响。只有加强自律意识,做好本职工作,抵制不良诱惑,才能保证自身气正清高,这样,教育的本源才不会偏离,底线才不至于被冲破。
(三)以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
师生关系的发展方向应以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和谐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制约、平衡性的发展才是持久的、健康的;任何失衡的发展都不是可持续的,只是矛盾产生的酝酿阶段。师生关系应秉持“亲、诚、惠、容”的方式向前发展,师生坚持亲密地交流、真诚地相待,共同进步、相互尊重才能够不断向前发展,最终达到和谐的境界。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进步、知识创新的可靠保证,是民族振兴、国家梦想实现的重要影响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长伟.师生关系的古今之变[J].教育研究,2012(8):113-119.
[2]王守纪,杨兆山.以尊重为核心的现代师生关系及其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34-37.
[3]江芳,查啸虎.理解性师生关系及其建构[J].教师教育研究,2006(1):46-49.
[4]从立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J].教育学报,2005(2):27-31.
[5]欧阳子龙.和谐师生关系视野下的高校师德考量[J].教育学术月刊,2009(4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