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曦
【摘 要】《产业经济学》课程在我国经管类院校普遍开设,但是课程本身理论性强,模型多,教学效果不强。如何增强《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设该门课程时应注意的问题。本文介绍了笔者所主持的《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改项目,该项目以“行业分析能力培养”为教学思路,增添行业分析实验,使其与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产生联动。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行业分析能力 实验教学
《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为理解及研究现实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方法,在大学经管专业课程体系中地位日益提升。但是该课程理论性强、模型多、难度大,对现实产业发展的关注度不够,学生缺乏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尤其掌握基本的行业分析工具,提升教学教果,是笔者实施教学改革的初衷。
一、《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情况及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分两部分:一为产业组织理论,一为产业结构理论。前者研究某一产业或行业内企业间的关系,注重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及市场绩效;后者则关注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发展、产业关联、产业结构与布局,重视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目的有别,课程内容很难整合,不同高校在教学安排时对二者的侧重也不相同。
在面对课程理论性强、模型多、难度大、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上,众多高校做了大量教学创新,尤其是在案例教学方面,注重联系地区产业发展实际讲授课程。其中较著名的有浙江财经学院王俊豪教授主讲的《产业经济学》国家精品课程,以丰富的案例、完善的习题库、师生网上互动带动教学。案例讨论在知识理解、思维训练上有良好效果,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且应注意案例题材的选取,避免空泛;另外,需控制学生人数,若学生人数多,讨论效果就不理想。
也有高校注重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尤其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强调《产业经济学》实验室建设,以“解决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带动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学教研”为一体的教学改革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但它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产业经济理论基础。对《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进行系统学习,且具备运用Eviews、Spss等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其目标定位是,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事产业经济有关领域的政策研究与管理工作,及在经济研究机构、学校和大型企业从事有关教学、科研和经济管理工作。显然此种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
二、以“行业分析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通过上述对众多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改方式的梳理,发现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缺乏控制学生人数等方面的实施条件,另外对学生难以形成强制,学生缺乏学习驱动力;而“学教研”一体的实验教学又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笔者所主持的教改课题,则注重学生自我驱动与行业分析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增添了行业分析实验,并以其链接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两大板块,一方面可通过实验带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指导学生使用基本的行业分析工具,训练其收集、处理、分析行业数据的能力。尤其是行业分析技能有较广的应用领域,面向企业,尤其大中型公司的市场研究部门、咨询公司或第三方研究机构的产品和市场分析。
添加行业分析实验的产经课程在我国高校中虽不多见,但是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在职研究生“行业分析与产业投资”的专业方向,其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能为本课程改革所借鉴。另外,大量的行业研报资料也为实验指导提供分析框架和参考资料。
三、基于行业分析能力培养的《产业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下面将介绍我们在产经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从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方式、课程资料建设、课程考核方式三方面展开叙述。
(一)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方式
课程由理论讲授与实验指导两部分组成。讲授内容分三个板块: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考虑到课程目标,略去了产业关联内容,产业政策部分分别放入每个板块的末尾,并不专辟一章讲授。理论教学要求联系产业发展实际对知识点做阐释,并辅以案例。行业分析实验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共设六个实验项目,每一项目与教学内容相衔接。课程共54学时,理论讲授36学时,实验指导18学时,具体分配见表1。
表1 《产业经济学》教学与实验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章) 讲课
学时 后接实验 实验
学时
第一章 导论 2
产业发展
第一篇 第二章 产业发展历程 1 实验一:行业概况 3
第三章 产业生命周期 3
第四章 产业扩张 3
第五章 产业转移 3 实验二:行业周期性与行业生命周期 3
第二十章 产业发展政策 0.5
产业结构
第二篇 第六章 产业群与产业体系 1 实验三:产业链 3
第七章 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3
第八章 制造业结构演变规律 3
第九章 服务业结构分析 1
第十章 产业结构的规划 1
第二十一章 产业结构政策 1 实验四:行业外部影响与需求预测 3
产业组织
第三篇 第十五章 产业组织的理论发展 1
第十七章 市场结构 4 实验五:行业市场结构与竞争格局 3
第十八章 厂商行为 4
第十九章 市场绩效 3
第二十二章 产业组织政策 0.5
复习 1 实验六:行业发展前景 3
合 计 36 18
注:教学内容参考芮明杰主编《产业经济学》教材框架3
行业分析实验分六个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选取目标行业,分阶段完成实验项目,最后形成总报告。实验操作前,指导教师布置实验内容,示范操作方法,讲解分析工具,发放实验指导书,之后对小组分别指导。
(二)课程资料建设
1.理论讲授支撑
理论讲授以多媒体方式辅助教学,必备课件,编写教学大纲、教案、讲义,涵盖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三部分内容;教材选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芮明杰等人主编的《产业经济学》一书,授课顺序大体与教材内容一致;编制案例集,丰富教学参考书等教学辅助资料。
2.实验支撑
实验需实验室、实验软件、行业数据库三者支撑。实验室保障每位学生一台电脑,网络畅通,教师能通过电脑对全班进行实验演示;实验过程要求配备基本办公软件,图表主要通过Excel制作,最后的行业报告可以PDF格式完成。行业数据来源主要有:统计局公布数据、cnki行业年鉴、学校购买的其他行业年鉴,行业数据库的完善与更新是实验课程的关键。最后,每个实验小组配备《行业分析实验指导书》,包含实验大纲、实验授课计划、实验操作指导与行业分析报告模板。
(三)考核方式
课程最终成绩以平时成绩、行业分析报告及期末考试三者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行业分析报告》以2—5人小组的形式完成,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采用闭卷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总结为以下两点:
(一)教学与实验的衔接
教学内容分版块,实验项目分阶段,虽然根据内容一致性,二者按顺序衔接(见表1),但是很难使实验完全遵从理论教学内容,尤其是部分分析工具的指导,理论课程是不会涉及的。那么教师只有在大的框架下,注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选择,以及与实验内容、分析工具的对应。另外,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产业现实发展的衔接,注意以案例分析带动教学,注意学生思维的拓展及触发其对行业运行的关注。
(二)实验效果方面
1.实验人数的控制
实验以2—5人为一组进行,80人的班级一般可分为20多个小组,指导教师与小组数不成比例,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要保障实验效果就很困难,指导教师批改各阶段实验报告的任务量也较大。
2.实验课时有限
实验课6个项目,共21学时,分6次课,每次课3学时。相对于实验内容,实验课时不足,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完成实验内容,教师以检查阶段性作业的方式督促学生完成。
3.行业分析能力的训练非一朝一夕
最后的实验项目是行业前景预测,需要在前面五个实验的基础上综合判断得出,这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过程中虽有教师提供指导,但在师生比悬殊的情况下某些小组将难以顾及,实验效果受影响。另外,实验小组选取目标行业时,教师主要是对行业数据是否充足进行把关。一旦目标行业选定,就需要从多种途径搜集行业资料,而本实验主要依靠现有数据进行,缺乏实践调研与长期观察,实践认知少,分析结果难免偏颇。
4.数据库的更新与完善
充足、及时的行业数据是实验的保障,资金受限的情况下,所能研究的行业有限;兼之细小行业数据难求,学生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业务范围划分大的行业,分析时难免因行业定义太大无从把控,尤其是在行业预测时将面临困难。
【参考文献】
[1] 王定祥,冉光和,李伶俐.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融[J].重庆社会科学,2007(08).
[2] 杨美丽.基于市场经济实践的产业经济学教学与实践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04).
[3]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