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伟平
【摘 要】我国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高校相对少,大部分集中在体育院校或者师范类院校中。本文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进行一系列探讨,并根据目前专业的办学模式等各种问题来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 现状 思考
一、引言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作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体育学类中设置的一个本科专业,虽然说自建立这个专业以来已经有20余年,大部分院校将教育部修订的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为了符合社会实际需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注重结合体育院校的特长及优势。但该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缺乏一个统一规范的管理,其发展并不稳定,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二、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
(一)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内容
这个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的人才,可以通过学校、体育科研机构以及训练基地和保健部门来进行该专业的训练培养。所以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人才是可以进行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根据运动和健康来相互结合的,不在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同时突出了体育与运动科学相结合的特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了解医学、体育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我国的从业情况
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保养和身体维护,与之相对应的运动人体科学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个专业就业面比较广,不只涉及运动健身方面,还涉及体育教育、运动队、医疗物理康复等行业。比如首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开设比较专业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先后建立了一些体育实习基地训练场,并且与多方签订了实践教学协议,所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比较好。
就专业性质而言,不同于其他偏向于理论掌握型的专业,运动人体科学算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为此专业在产生和发展中顺应了社会科学的进步,发达国家加大了对此专业的投入力度。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本应越来越大,但从全国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的就业率很不乐观,主要是因为目前人们对其了解认识都还不够。随着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全民健身必然成为新世纪的一大主题。
三、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现状的一系列思考
(一)国家政策对该项专业的支持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应该根据学校各自的实际和特点确定培养目标,采取相应措施响应国家政策。各校的培养模式应该有其自身的教育特色,根据专业实际就业情况,授予学生的学位也应该多样化,但是特别要注意的是,学校的办学规模一定要严格控制,虽然本专业市场需求大,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应根据当地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着力培养适应需要的专才。总之,高校课程设置立足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定位,紧密结合区域、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形成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特色,务必将培养目标切实定位在体育教育、科研和竞技上。
(二)各高校对该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
在师资方面,很明显我国的师资学历水平和层次都高低不一,大部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师资力量集中在体育、医学、生物等其他专业学科,不能够显示出其专门独特性。除此之外,一些学校还外聘运动人体科学教师,这么做有两个好处——既节省了学校资金,又不至于加重学校的人事编制负担。但是外聘师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对学生的知识层面没有一定的了解,就可能会出现授课内容的重复或遗漏的现象。正是因为这些,在师资引进方面,应该采用学校自身培养教师与引进外聘教师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外聘教师对授课内容的衔接以及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了解,多注重加强专业技能。 这样的专业授课才能增强其实践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既是一个专业特色的体现,也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结构的核心。所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定要与学科建设同步进行,在进行学科建设的同时,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三)课程方面的合理安排
目前高校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偏重文化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实践性专业的重视程度自然不高,一些体育院校为了应付考试而在期末突击训练学生。这样,学生长久不运动而突然进行高强度训练,身体负担比较大,可能会出现身体不适的现象。当然,有的运动体育专业院校为了培养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设有相当完备的硬件设施和实验基础课程,明显比本专业文化理论课程的比例高,所以会出现学生盲目运动而忽略了实际理论科学的学习的现象。伴随着新专业的产生,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的内容应该有所扩展,结合理论知识,改善实验课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将课程设计成多层次、多样化,理论知识做储备、实践科学课程作为技能培训的新型课程结构,让毕业生掌握过硬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素质文化,既体现专业的方向,又适应市场对人才的多种需求。与此同时,对于一些有能力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而言,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专业化的科研项目学习会鼓励学生学习理论,提升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姚鸿恩,李宗删,周军,荣湘江,尤桂杰.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
[2]张国华,钟霞,邓晓岚.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科技,2002(04).
[3]何玉秀,陈玉娟,李立,邓树勋.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