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作家如何接地气

2015-06-18 21:56龚旭东
湖南文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湖南人报告文学橡胶

龚旭东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文化消费潮流的日益发展,文学的快餐化阅读日渐兴盛,许多作家趋时逐流,心态日渐浮躁喧腾,潜意识甚或有意识地进行迎合市场的创作,坊间胡编滥造之作比比皆是,真正接地气的作家作品渐渐变得稀有起来。人们常常在说要接地气,但能否接上地气、如何接上地气却似乎一直是个问题。

作家究竟如何才能够使自己的创作接上地气?我想,这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其次,是个实践问题。试以薛媛媛新近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为例。

湖南的薛媛媛是一位在小说创作领域有突出成绩的女作家,写有《湘绣旗袍》《我是你老师》《湘绣女》等引人注目的小说作品。在一次去电信局排队交话费时,她偶然听排在前面的两位女士聊天,谈论到清明节有一千多人从云南结伴回醴陵祭祖,都是五十年前响应毛主席号召去云南种橡胶的支边老人,由儿女搀扶回来,场面感人。她突然心有所感,发现自己当了多年作家,写作一直处于一个狭小的空间中,从未有勇气走出去。她打算据此题材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开始追寻和探究这尘封已久的支边壮举。

她查阅相关资料,到醴陵找返乡老人,深深地被他们的讲述打动,循此进入到一段当年具有保密性、而今已经渐渐被遗忘的历史: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突破列强封锁,保障国家安全,必须自力更生开发种植极具战略价值的橡胶,为此,数万湖南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拖家带口移民云南,到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原始森林中为国家种植橡胶林。他们通过艰难卓绝的开拓,使中国迅速成为橡胶大国。半个多世纪过去,那段英勇悲壮、不畏牺牲的历史已经在岁月的逝水中渐渐淡去,数万人已有三分之二长眠云南,健在者也已七八十岁高龄,但他们无怨无悔,从容平淡地生活着,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则继承着他们开创的事业,继续在边疆奉献……

这是共和国不应该被遗忘、事实上却已经被淡忘的一段历史。薛媛媛最初只是被这个以往自己不知道的题材吸引,并没有意识到它的独特历史价值与意义。随着面对一位位垂暮老人讲述五十多年前的历史,她开始感觉自己不是在采访,而是在和他们一起重新经历那段充满牺牲精神的艰难悲壮而又坚韧豪迈的中国开荒植胶史;她开始意识到,自己揭开的,是湖南人、中国人多么珍贵的一段生命史和精神史。她泪流满面,她彻夜难眠,她思绪无际。她甘于忍受异常艰辛曲折的磨难,背上行囊,沿着澜沧江、伊洛瓦底江、红河四千多公里的边境线,三下云南,前后采访七个多月,一天只睡五个小时,双脚打满血泡,寻访了十九个农场、三十四个分场、八十多个生产队,采访了五百多位湖南支边人。有时从一个农场转到另一个农场,要沿山路坐七八个小时的车,不通车的地方就只能徒步走。历时三年,她沉浸在忘我的创作状态之中,记录每一个受访人的青春记忆和奇特经历,塑造出一大批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还原和构建了一个具有浓厚湖湘气质与特征的边疆橡胶种植场工人群体塑像。

这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和鲜活感人的故事,这些真实、壮烈的历史场景和个人生命史,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让历史上曾经籍籍无名的真实人物鲜活在自己作品里的创作冲动与责任感,使薛媛媛改变了写一部长篇小说的初衷,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告文学这种自己没有尝试过、并且不那么“自我”的体裁进行创作。她力求通过自己的创作,真实地记录那个特定的年代、那种特定的境遇、那些特定的身心状态,真实记录那些不应该被忘却的普通人的不平凡的故事;进而,她力求通过这些位卑犹未忘忧国、舍弃小我报效国家的湖南人,揭示和体现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大历史作用的湖湘精神气质,揭示和体现那个特定年代里人们真诚质朴的理想主义、爱国主义和牺牲奉献精神,真实而深刻地揭示和体现人民的梦想与创造力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与作用。

在这部作品中,通过对数万湖南人的真切描述,“人民”被真切感人地还原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真实具体的群像,这是这部作品的一个巨大成就。如果说“中国梦”似乎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语,那么《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却从一个昨日延续到今天的特殊角度、从这些湖南人为何及如何为新中国做出奉献与牺牲的角度,很好地诠释了数万、数代湖南人实实在在的中国梦。这个庞大的湖南人群体的家国意识,他们几代人数十年如一日将小我、小家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的实践,深刻显示出人民与历史发展的真实关系与真实面貌,显示出人民群众的奉献与牺牲、理想与梦想,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这种真实的还原与再现,使这部纪实作品充盈着感人至深的力量,并且让人在感动之后进一步领悟和反思那段历史、观照今天的现实。

薛媛媛既没有夸大也没有回避当年的苦难与艰辛(包括文革时期知青的生活与工作状况),她记录与还原的那些历史真实境况,让今天的许多人感觉匪夷所思,却具有填补历史空白的意义,更是具有很高人文思考价值的历史素材。而薛媛媛在作品中真实流露和记录的她本人在采访过程中的情感状态和思想状况,也同样具有历史和现实的价值与意义。因此,《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出版后,在广大读者和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誉为“近年报告文学创作中非常厚重的收获”(何建明语),“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张胜友语),在叙述观念上颇有“国家叙述”的意味(木弓语)……

薛媛媛的《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追本溯源,努力于还原历史真相,是对共和国橡胶开发史和经济发展史的一段补白,更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和切口,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精神历程,对湖南人的精神性格,进行了难得的透视和揭示。她和它的成功,得益于薛媛媛在艰难的创作过程中锲而不舍地接地气采访,更出自于她创作态度的真诚与真挚。有了创作态度的真,才会有作家追寻与还原历史的真,进而才会有作家感应这段历史时情感与思考的真,最终则交织成这部报告文学品格与品质的真。作家与作品的真,构成了这部报告文学佳作的内核,洋溢出感人至深、引人深思的文学力量。

为创作这部报告文学作品,薛媛媛付出的心力、情感和精力远远超出了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的付出。特别重要的是,小说创作是更加立足于自我表达的,报告文学的创作则偏偏不能过于自我。当下作家们普遍面临的,其实恰恰是自我、小我的过于泛滥和过度表达,这对当下文学创作的整体面貌与品质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薛媛媛改变以往的创作定位与创作方式,抑小我而扬大我,但又没有泯灭自我,而是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更加深入、更加水乳交融地介入和渗透到与采访对象的交流和对客观历史的再现之中,使她的作品获得了更具内在张力的文学品格。这应该引起当下有志于严谨文学创作的作家们的关注与反思。

薛媛媛说:“我想我有这样的勇气和毅力完全是被湖南人在异乡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感动了”,“我的泪水是为无数次面对险恶环境时他们的坚守、挣扎、牺牲而流的。我在为中国人感慨,感慨他们独一无二的承受能力,感慨我们这个坚韧的民族。”“历史是回过头来看的,有时历史还可以否定,但是不能否定历史中的人的精神、人的生命价值。”她觉得“这次采访和写作经历对我的灵魂是一种净化。”这种对历史的观照、反思、同情之理解,这种思想灵魂被大时代、大嬗变、大爱大勇……所震撼、所净化的经历与精神变化,对于一位作家来说,是至为珍贵的。我们现在的许多作家太缺乏这样的心灵感受、太拘泥于一己小我的琐碎的情绪波动、太缺乏浩阔的思维视野和沉雄积郁的思想品质。薛媛媛的这种创作态度、这些实践与感受,是具有强烈启示性的。

只要作家在思想情感上不脱离生活、不自外于社会、不舍弃人性探究,只要作家能够放下身段、沉潜心态,深入社会最敏感的中心和生活的底层去寻访、去感受、去思考,就一定会获得鲜活的创作素材、就会获得心灵的震撼与感染,就会获得思想的净化与升华,就会获得思考的深化与锐化,这样得来和导致的,就不会是处于悬浮无根状态的创作,作家思想情感的变化将会真诚而艺术地表现在作品中,深刻地感染和震撼读者。

我们呼唤更多些这样接地气的作家和这样接地气的文学作品。

猜你喜欢
湖南人报告文学橡胶
我是湖南人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自制橡胶骨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印度橡胶进口量减少,国内橡胶供需不平衡
辉煌与重生
大数据告诉你湖南人如何“打年货”
印度橡胶产业要求撤销进口橡胶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