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情趣教学风格的生成谱系

2015-06-18 09:40张蒙
文学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于永正教学风格

张蒙

内容摘要: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教师从开始学到逐渐成熟,最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教学艺术实践过程。于永正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在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中,培养出了一套独属于他自己的情趣教学风格。走进于老师的教学世界,从其情趣教学风格的萌生、成型和成熟三个阶段探讨于老师情趣教学风格的生成谱系,能够为广大一线教师自觉培养教学风格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于永正 教学风格 生成

于永正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他们对教育有自己的独特判断和自我理解,于永正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的独特的情趣教学风格。研究其情趣教学风格,既可以提炼其语文教学思想,也可以为小语的改革提供航标和方向。

优秀的教师从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起,就已经有意识地培养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然后在以后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与自己的学生不断教学相长,培养雕琢自己的教学风格,最终成为一位桃李满天下的优秀教师。于永正正是这样一位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中,培养出了一套独属于他自己的情趣教学风格。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于永正老师的教学世界,一起探讨其情趣教学风格的生成谱系。

一.萌生:意识初现——“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1962年,于永正老师以优异的成绩从徐州师范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了徐州市搬运工人子弟学校(现更名为徐州市东站小学),顺利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搬运工人子弟学校的三年,是于永正老师情趣教学风格的萌生时期。与其他的新老师一样,于永正老师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一是缺乏教学经验,如何备课能够把知识教给学生是要解决的第一要务;二是如何跟学生们沟通,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良好的沟通是这一时期开展教学的关键;三是如何能寓教于乐,在成功的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们喜欢自己。第三点是于永正老师比别的新老师多思考的一点,是其情趣教学风格的真正启蒙点。

于永正老师在徐州师范学院求学期间品学兼优,成为小学老师后,他迫不及待地开始自己的事业,多年所学终于可以一展身手。可是,课堂上的于老师举步维艰,甚至上不下去课。所学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令于老师感到迷惘。于老师苦苦思索无果,便开始观察周围的老师是怎样管理班级的,并虚心向他们讨教。但是于老师没有停留在简单模仿的层面上,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举一反三。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班级秩序逐渐有了好转。其他的一些班级事务于老师也能得心应手的处理了。

在情趣教学风格的萌生时期,于老师成功地完成了由师范毕业生到小学教师的角色转换,虽然困难重重,终于还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这时的于老师刚刚跨过“组织教学”这一关,对于教学技能和技巧只是初步掌握,教学更多的停留在展示自己、追求与学生关系的和谐上。教学中关注教材过多,关注学生较少,基本按照备课时设计好的教学节奏展开教学,教师讲的多,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少,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每一位学生。学生们对于老师喜爱之情没有因为于老师的评价方法而改变,于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也为其情趣教学风格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要形成有自己风格的情趣教学方法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成型:磨练自己——“默”

京剧界有一名言“十年磨一戏”,形容锤炼时间之久,呕心沥血之痛。于老师十分信服这种刻苦钻研的毅力,并身体力行地去钻研。另外,“默”的功夫在京剧中也比较重要,什么叫默?默就是动脑筋去思索、揣摩。从小就开始练习“默”的功夫,使于老师在工作之后依然受益,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的时候,于老师能够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正是由于于老师“默”的功夫,才有了他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诸多设计新颖、匠心独运的优秀课例。从于老师1965年调到大马路小学开始到1988年的这23年间,于永正老师开始有了明确的风格意识,不断地磨练自己,情趣教学风格逐渐成型。

于老师的成就离不开点滴的积累与对认真的韧劲,套用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于老师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雕琢自己的教学风格上了。

听课是于永正老师情趣教学风格形成中十分关键的雕琢教学艺术的一个环节。于永正老师总是抓住一切听课的机会,带着思考去听课,将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及教训不断取舍,融合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情趣教学风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听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磨课更需要下功夫。磨课是指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对某几课的教学进行反复地、深入地学习、实践与研究,使这几课的教学尽快达到较高水平的教研活动。这段时间,于老师为了能在教学上取得比较大的进步,开始在磨课方面给自己布置任务,一个学期“磨”两课。利用“磨”课的机会,于老师尝试了多种风格的教学方法,积累了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奉献出了许多优质有效的课堂。

在于老师形成自己的情趣教学风格的道路上,他长期保持着四个习惯一个爱好,分别是读的习惯、看和听的习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以及喜欢唱京戏。正是由于这四个习惯一个爱好,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于老师不断沉淀积累,逐渐形成独特的情趣教学风格。

教育智慧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唯有深厚的土壤才能孕育最美的奇葩。不断地听课、磨课,坚持四个习惯一个爱好,为于老师情趣教学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磨一剑,十年如一日、日积月累的沉淀注定会让于老师发出自己那道最闪亮的光。于永正老师初露锋芒的一课是《燕子》。84年鼓楼区开研讨会,听课的老师众多,于老师紧紧抓住了这一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学中恰当运用引入板画和音乐,成功驾驭住了《燕子》一课,取得了完美的教学艺术效果,于老师一炮而红。之后,于永正老师在苏州上《草》一课,成为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经典课。借助简笔画,直观展示一年四季草的变化,学生在于老师的引导下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全面启动感觉器官,唤醒生活经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语文教学新境界。这堂课使于永正老师名声大噪,他的情趣教学风格开始广为人知。endprint

猜你喜欢
于永正教学风格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探究
中小学教师教学风格现状的调查研究
风正一帆悬
于永正从教年记
不忘传承 砥砺创新
——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研究掠影
风正一帆悬
——记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于永正纪念专刊
常州市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与分析
于永正“言语交际”作文教学研究综述
名师的教学风格与课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