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华
摘 要:二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低年级段,在这个阶段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从小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就会成为努力学习数学的动力,从而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事物产生了兴趣,才能够产生推动人们探究知识、探索真理的无穷动力,才能够成为不断学习并前进的精神力量。要使小学生喜欢上数学,就需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上数学,对数学学习有兴趣,产生对数学知识、理论的探求,并最终取得一定的成功;学生在到达一个成功点后就会在成就感的驱使下,对新事物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促使数学学习逐步推进。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头的好坏就直接决定了整堂课的总体效果。课堂中精彩的导入,就像是一剂强有力的“兴奋剂”,让学生拥有很强的求知欲,能够让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高涨的情绪,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更加持久。要做到课堂导入精彩,就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这样设计出来的导语才能打动学生心灵,让学生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认识厘米和米”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机器猫吗?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机器猫的故事。一天,机器猫对大雄说它比较高,大雄不服,就用尺子量了一下各自的身高,大雄身高是129厘米,机器猫的身高是122厘米,你们判断一下,究竟谁比较高?你们的身高又是多少?与他们比,谁高一些?”這样的问题一提出,所有的学生都情绪高涨,都非常急切地想知道答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就会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课,效果也就会事半功倍。
二、引导学生实践,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弱、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这些都是小学生共同的行为特点。整整40分钟的课堂,都让学生在下面干巴巴地坐着听课,学生持续听课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就会精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师讲、教师做,还要让学生说、学生做,让学生“动”起来。要深入了解学生,结合教材实际,精心设计教学,做到有的放矢,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比如,在教学“认识对称图形”时,我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卡纸,然后指导学生剪出相应的图形,再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点。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参与积极性更高了,学生学得快乐、容易,教师教得轻松、愉快。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小学生都喜欢游戏。数学课堂上开展丰富的小游戏,就会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游戏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让学生乐于参与。如果再将知识渗透到游戏之中,学生就会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真正做到在“学中玩,玩中学”。比如,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找朋友”“对口令”“帮小动物找到回家的路”等游戏,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趣味十足的游戏中,学生的兴趣浓了,参与积极性高了,思维活跃了,反应速度也快了,能力得到提升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好了。比如,在教学“乘法口诀”后,指导学生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成员数为偶数的小组,给每个组发一些“算式卡片和数字卡片”,算式卡片中算出来的结果与数字卡片中的数字相等。拿着数字卡片字的学生说:“我是63,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7×9”算式卡片的学生走出来说:“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让小组内的学生看朋友找对没。这样的活动,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并在活动的参与中熟练地掌握了乘法口诀,效果明显。
四、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将生活实例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指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比如,在教学“认识厘米和米”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接着提问:“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高度、厚度)用长度‘米”表示?哪些东西长度(高度、厚度)用‘厘米表示?为什么要用米(厘米)?”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他们学到的数学知识究竟用到了日常生活的哪些地方、哪些时间、哪些问题上,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二年级的学生还很小,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方法远不止一种两种,还有很多很多。作为数学教师,数学学习的主导者,要在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王向阳.构建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新课程学习:上,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