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月慧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组合作;课堂;效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些做法。
一、巧设情境,诱发合作学习的欲望
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巧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测量3个准备好的圆片的周长,学生有的用滚动法,有的用绕绳法,学生一会儿量,一会儿记,弄得手忙脚乱。几分钟后,学生汇报出来的数据是各不相同,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的说:“我拿了绳子绕圆,圆会移动。”有的说:“边量边滚动我忙不过来了……”抓住这个契机,我及时追问:“那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这时在学生的心中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如果有同学跟我合作该多好呀!经过学生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小组合作:一人拿绳子,一人拿圆片,一人做记录。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我立即加以采用。学生兴趣高涨,小组合作进行测量,量出圆的周长比较一致,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3倍多一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创造条件,提供合作学习的氛围
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时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协作互补。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出示了一个圆和一个长方形。问:“这个圆的面积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你们同意吗?”有的说:“不同意。”有的说:“同意。”我又问:“为什么?”有的说:“圆的面积与长方形有联系吗?形状都不同。”……这时我追问:“那这个圆能否转化成长方形吗?请小组讨论,用你们自己的办法去证明。”学生分别把圆8等分、16等分、32等分,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几分钟后,都得出了推导圆面积计算的方法。我组织交流,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地加以补充、提问。这样,学生在交流中学到了知识,在交流中看到了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必须靠大家的力量,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
三、挖掘探究资源,开展合作学习
1.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有些问题依靠学生的独立思考没办法解决,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适当指导,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给各小组发三组小棒,其中一组可以组成三角形,一组是两根长度和等于第三根,一组是两根长度和小于第三根。让学生摆三角形,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只有一组能围成,其他两组怎么弄都没办法围成。这时我提出:“请分别量出各组小棒每根的长度,观察能围成三角形任意两根之和与第三根有什么关系?”学生在测量、计算后高兴地发现:任意两根之和大于第三根可以围成三角形。对于不能围成的三根小棒,不用我再去点拨,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去探究,抢着说出自己的发现。这种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2.意见不一需要争论时,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參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抓住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把一个圆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有的认为:圆的半径和直径都相等。有的则反对,而一些小组则“坚持错误”,我没有做出评判,只是要求他们拿出事实依据来。学生纷纷把不同的圆片比较、小组讨论,和错误的小组据理力争,最后错误的小组终于“认输”,并向同学“道谢”。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活动,在辩论中明晰正误。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中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上需要信心和恒心,从而使数学课堂达到高效。
参考文献:
马云鹏.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