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峰
摘 要:礼貌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道德规范,是所有社会共有的普遍现象,也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工具和手段。由于文化特质,思维模式,民族性格等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礼貌原则的理解和使用方面显示了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了解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对减少双方误解,交际顺利进行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礼貌原则;汉语文化;隐私和禁忌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渊源
(一)西方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他认为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并将人们的行为分为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两种。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提出了会话中的“合作原则”,包含数量准则,质量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1978年,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发表了一篇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的文章,他们认为:为了顺利地实现交际目的,每个社会成员在交往中都要使用礼貌语言,给自己和对方都留面子。他们还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前者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后者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重新归纳和分类。他根据英国文化特点提出了6条礼貌原则,分别为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
(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在中国,真正的礼貌研究开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学者在吸取西方理论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更多地是从礼貌的文化特征层面入手,深入研究汉语文化独特的礼貌现象,并提出了更符合汉语文化的礼貌原则,如徐盛桓对Leech的礼貌原则提出了批评和修正。他指出礼貌原则说明了人们有意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礼貌原则的运用,深化了会话含义的研究,但未能覆盖礼貌语言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同时,他还指出,准则中的“尽量”一词过于绝对,对可能涉及的第三方不够重视。我国语言学家顾曰国仿照Leech的礼貌原则和次则,依据汉语文化的特点,提出了汉语的礼貌原则,包括五个准则—称呼准则,贬己尊人准则,雅言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
二、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
(一)称谓语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都有其常用的称谓形式,中国社会的称谓系统远比西方国家复杂。在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其精髓“仁”和“礼”的思想强调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例如,用带有尊敬的头衔—刘局长、李主任来表示人们具有影响力的地位便是典型的中国文化。西方人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正式场合,他们经常使用称谓词+姓,如称Mr. Li,Miss Brown。在非正式的场合,他们更希望自己被直接称呼名字,以示亲近。
(二)感激与称赞的差异
在所有文化中,谦虚都被视为是礼貌的表现,但英美人和中国人在遵循这条准则时却存在一定的差异。西方人比中国人更喜欢在口头上表达他们的感激和称赞,而且更直接和坦诚地接受他人的感激和赞许。当一个英语的本族语者向我们表达他的感激之情时,汉语言者通常会感到难为情,有时会说“no,no”来礼绝任何感激的表达。而英语言者在类似的场合会说“Im glad to hear it”或“Im glad to be of help”之类的话来认可和接受感谢。
(三)隐私和禁忌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隐私和禁忌方面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西方人极为看重隐私,问对方像“年龄、家庭背景,薪水”这样的私人问题,或关于个人活动的问题是不合适的。而在中国人看来,对他人表示热情和关心是礼貌的行为,甚至初次见面就会询问对方的婚姻状况,年龄,子女情况等问题。此外,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智慧,尊重,辈分的“老”也被视为禁忌的词语,因为在西方国家,“老”意味着失去了对社会,对他人的价值,上了年纪的人不喜欢被称为老人(old man),他们更喜欢被称为年长的人(senior man)。此外,我们应该避免与某些身体部位,种族主义等相关的表达。
三、礼貌差异的深层原因
中西礼貌的差异虽然体现在跨文化的交往中,但这些差异的形成源于中西方不同的人文历史条件,价值取向,民族信仰等隐性因素。中华文化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文化,其思想精髓是 “天人合一”和“仁爱”。在这一理论体系中,个人被看作社会的一分子,要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品质。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紧密相连,强调个人要严格按照等级体系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服从于自己所在的集体。因此,保持个体行为与群体观念与评价的和谐统一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而西方文化源于公元前20世纪左右的古希腊文化,其重要特征就是自由和民主精神,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价值,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形成了一种以“个人自由”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四、结语
礼貌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由于中西方在历史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对礼貌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更需留意礼貌策略的使用,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礼貌习惯不同而造成的语用失误,促进交际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George Yule. Pragmatic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Longman Inc,1983.
[3]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