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梅
【摘要】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很多种,探究法是一种追本溯源的方法,针对高中文言文学习比较有效。本文通过认识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来发现存在于文言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遵循探究法的原则,以寻得解决问题之法作为主要目的。研究证明其在改善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上是有实际效果的。
【关键词】探究教学 文言文 现状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44-02
文言文的教学虽然在国内教学体系中走循序渐进的递增式教育方法,但在高中阶段,仍属于比较困难的学习点,传统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乐观。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曾一度陷入了“费时、费力、无效率”的境地,让学生和老师都颇费精力。
教育学者们从实际需求出发,探究针对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以解决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头疼”的文言文学习的现状。他们指导教师积极改进教学策略,提出了探究法教学的概念,根据探究法的特点,从而应用于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改善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老师的引导方法不对、学生们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科书内容枯燥无趣等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急需改善的内容。
文言文是古代文学主要的载体形式,里面包含丰富多彩的古文内容,对于古典文化的学习和认知有重大意义,有利于世人传承古代传统的文化内涵,故文言文的教学必须以实际教学效果来实现教学目的。而现实中,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老师们教得辛苦,学生们学得苦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对文言文兴趣的缺失是目前教学中最大的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们对于文言文中单个古词意理解不透[1];二是老师不能提供形象、生动的授课方式;三是没有形成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
二、探究法教学的概念
圣人孔子曾说:“不愤不起,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所表达的观点就有探究法的影子,教师要指导学生,而学生应学会举一反三。探究法教学主要是指学生们在学习一些原理和概念的时候,教师们只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方式独立参与探究,进而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2]。它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自主地探索,掌握和认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熟悉客观事物的属性,找出规律性的内容,从而形成自己概念性的意识。因此,探究法教学在运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
三、探究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和探究法自身的应用法则是分不开的,国内许多的学者针对探究法对于教学运用的意义做了研究,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目前探究法在文言文教学生有三个应用法则[3]。
1.目的性原则: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去参加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2.主体性原则: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准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对教师的要求,督促他们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最佳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积累最为客观的学习经验,培养其创新能力。
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指探究文言文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等知识,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必须符合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一个可行的、高质量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往往都是以科学性原则作为保障的。
四、探究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我国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上通过探究法的运用,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以下是对于探究法运用方法的介绍。
1.建立情景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探究式教学方法主要是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设定好需要解答的问题,老师们根据这些内容设计出合理、难度适中的情景展示,帮助学生们建立探知兴趣[4]。
2.指导学生们自我挖掘探究潜能。老师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研究计划,提供给学生所需的查阅资料,辅助学生提出更多可能的假设,梳理好探究的进展程度,让学生自己就问题做出判断和分析,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经过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慢慢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这也对应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的倡导观点。
认识探究法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意义,从文言文的学习中确立学习的主题,再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发现其中的问题,再通过交流互动、表达示意等探索活动,获得对于文言文学习的技巧和对于文言文内容的充分理解。这种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的建立,是一種积极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找到了合适有效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探究法对于教学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景亮.诱思探究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李迎春.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高芳芳.高中文言文教学探析[D].宁夏大学,2013.
[4]庞玉忠.探究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