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丕显
摘要:课程资源与课程构建的关系非常密切,课程资源是课程形成的前提与基础,没有课程资源的组合也就没有课程内容的构建,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课程实施必定会受到阻碍和限制。科学课程资源按照空间分布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按照来源出处可分为资料类课程资源、生活类课程资源以及实践类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类校外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 校外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整个组织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等教学资源的总和,包括所有能够支持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各类资源。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版)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机构、校长、教师都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包含存在于学生家庭、生活社区乃至整个大自然中,有利于课程实施的一切教学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出处,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分为资料类课程资源、生活类课程资源以及实践类课程资源等。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需要我们确定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主题、制定资源开发利用的渠道途径和选定资源开发利用的呈现方式。
一、资料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们把那些通过身体感官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资源,称为资料类课程资源,此类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络、书籍、科技场所等特定载体。
1.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网站、科学软件而呈现的综合类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科学学习的效率。
例如,教学《登上月球》一课,我们让学生通过网络途径搜集了有关月球和人们探索月球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整合与分析。事实证明,开发利用网络资源能够促使学生在搜集资料中合作,在交流资料中互动,在研究资料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2.书籍资源。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科学书籍具有趣味性,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具有知识性,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具有文学性,能够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
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书籍专柜,着力丰富学生的科普类读物,增加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采取量。首先,要精心选择书籍,甄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够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科学读物;其次,要细心组织阅读,并对学生的读书成果进行展示、评价;最后,悉心指导应用,利用读书获取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改善我们的生活。
例如,教学《人的一生》一课之前,我们引导学生阅读了《走进科学:人的一生》这本书,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人类生命孕育、生命经历时期以及生命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阐述。通过读书,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来之不易,培养了他们感恩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3.场馆资源。科技馆、博物院、动植物园等都属于场馆资源,它们以科学教育为目的,以科技实物、模型、图片为载体,创设了学校难以提供的学习空间。科技场馆在对学生的科技教育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它以参与、体验、互动性的展品及辅助性展示手段,强有力地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启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
例如,教学《生活中的机械》这一单元,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科技馆里面的斜面、杠杆、滑轮和齿轮等有关机械方面的科技展区。学生被科技馆浓厚的科技氛围感染了,他们对机械中的科学充满了好奇心及探究欲望。
二、生活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所以,我们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中感受科学的存在,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并逐步体会“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科学发展规律。
1.生活用品资源。日常生活离不开生活用品,生活用品离不开制作材料,制作材料的不同特点,造就了生活用品的不同用途。无论是材料特点还是生活用途,都具有相应的科学知识及道理。
例如,教学《生活中的材料》这一单元时,我们首先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小用品,并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然后在课堂上分别探究木材、陶瓷、金属、玻璃、塑料等材料的特点;最后我们调查、分析、研究了“如何利用材料的特点进行生活应用与创新”这一课题。开发利用生活用品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各种材料的特点,了解材料特点与用品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
2.生活谚语资源。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到许多具有科学性的民间谚语,如秤砣虽小压千斤(杠杆平衡原理)、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加快蒸发吸热)、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重力竖直向下)等。如果我们把这些民间谚语转化成科学,并进行深化、活化,会对我们的科学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例如,教学《天气与我们的生活》这一单元,我们让学生收集了许多生活中关于风、雾、雨等天气的民间谚语,如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无米煮;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等。这些谚语不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三、实践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通过实际的考察、种植、饲养等活动而获得的课程资源,称之为实践类课程资源。通过开发利用此类课程资源,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积淀知识,还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
1.实地考察。《标准》指出:“科学是针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探索。”在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中,还存在着许多被教师忽视的课程教育资源。为了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拓宽课程资源的摄取面,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到校园以外的环境中进行研究与实践。
例如,教学《岩石》这一单元时,我们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了岩石采集活动,并对采集到的岩石进行了分类、整理、研究。通过实地考察,补充完善了科学课程的内容,培养提升了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
2.种植饲养。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到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种植饲养活动。
例如,教学《植物与土壤》,由于本课中需要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所以我们组织了一次“一串红对比种植”研究活动。通过科学种植活动,既探究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又培养了学生长期进行观察的能力。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我们要在强化课程资源意识的同时,树立校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想和观念,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家庭、社会以及大自然之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一定能够构建“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校外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版)[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汪霞.小学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艾斯勒.科学课与建构主义(修订版)[M].长春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