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君
摘 要: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去自主学习,形成学生阅读感悟之活力,是当今人们所极力追求的。形成学生阅读感悟之活力,必须让学生去学,但完全让学生去学,也是不可能去凑效的,教师必须去导。本文所做的“先学后导”实现学生语文课堂高效思考,对人们有一点借鉴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先学后导;课堂高效
平时的语文教学,应当说人们是比较关注课堂教学高效方面的诸多问题的。因为我们不能再去多做那些课堂教学的低效方面的事情了,死揪硬拼的教学应当有所摒弃。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思考和采取的策略当是小学生阅读感悟的“先学后导”。
一、实现学生语文课堂高效的“先学后导”必须导学生去读
对这个所提出的话题,我们首先应当思考的是当今学生的读是否就是严格意义上的会读,如果小学生是会读,如果是小学生的读已经是比较现实意义上达到一定的水平和质量,那么谈及这样的话题应当是比较意义上的多余。假如与之相反或者就是比较意义上的不能达成目标,那就有着“老生常谈”之必要。从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乃至一些名师的教学课堂,窃以为小学生的读之话题有其“老生常谈”的需要。学生对教材文本之阅读,有其读的需要,更有其加强的必要。我们都听过著名特级老师于永正先生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先生是大师,但不做不切任何实际的文章,而且做的是让所教学生,乃至所借班学生之认认真真读文之实实在在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师那么高的教学能力,那么深的教学智慧,还如此地思考学生之读的问题,且如此思考提高学生朗读教材文本的问题,这对我们任何一个刚学走路的教师而言,也就没有任何可能去做那些高楼大厦不去平地建的无用功事情。所以,“先学后导”的学生先学,其最为基础的应当让学生先读起来,而且应是一种颇具实在意义上的先读起来。这里所必须要说明的是,学生的先读应当是具有实际意义上的读,而不是虚读,更不是毫无任何价值的读。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对入选于小学语文教材文本的读,都注意让学生在教师的导中能够比较认认真真地读过去,不但注意读的方法、遍数,而且注意学生读的质量。在学生比较踏踏实实地读文之后,那学生的阅读感悟往往产生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奇效来。
二、实现学生语文课堂高效的“先学后导”必须导学生去思
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的提纲中曾经倡导过如此引人深思的理想智育:“理想的智育,應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依据先生所倡导的理想的智育,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走向智慧,没有其比较自主性的思考、思维、思索可以达成课堂教学高效之目的?应当是完全意义上的不可能,但一切都让学生去冥思苦想,既不符合现实,对学生灵感的形成和思维的发展也多有不利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先学后导”无论是让学生去“先学”,还是教师的“后导”都必须与学生的思考去紧密联系起来。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思考,一般都必须凭借形象进行思维,那么学生的“先学”都让小学生能够从形象去入手其效果显得比较好。小学语文教材中,都配有着相当多的插图,可以说是一文一幅,有的还就是一文多幅。那图中有真意,那画中有韵味,是我们大家所有目共睹的。
三、实现学生语文课堂高效的“先学后导”必须导学生去悟
人们经常谈论着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之出彩的问题,也是我们一般老师课堂大都感到比较棘手的问题。从一般的课堂而言,也是有彩可出的,但大都是我们老师自我表现的出彩。这就需要我们做出这样的思考,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感悟能否将彩由我们的学生自己出?回答应当是完全予以肯定的。学生语文学习的课堂出彩,有的来自于课堂灵感发现,有的则源自于理想的先学获取。从比较具体的教学情形看,学生先学致使课堂出彩的地方比较普遍。由此,我们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要么不要让学生先学,而要让一个个学生能够先学,那就不要让学生去做比较机械而又重复的训练。要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感悟去悟出一些比较简单的东西来,也完全可以让学生能够读出许许多多的不懂来。学生先学中的不懂是完全应该的,而就是某些方面或者就是诸多的不懂,才可以导致课堂上的激烈争辩。如果再加上我们教师“后教”时的科学而又正确的引导,那学生便可以在充满生气的课堂大大地出彩,或者就是出现令人刮目相看的多彩来的。譬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学生所先学之悟,大都悟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诸多神奇。但作者为什么要去极力赞美这神奇的柳呢?在学生先学之悟的基础上,在学生联系全文去感悟最后一句话时,便产生“先学后导”之悟的奇迹:学生们明白,人生之路,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着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命就会产生奇迹。我们所知晓的巴金、桑兰、张海迪是这样,轮椅上的霍金更是这样。
“先学后导”实现学生语文课堂高效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是相当普遍的,但我们必须善于抓住其本质的东西,应当把以学生为学和导的主体,并贯穿于整个学导的全程,那才会有可能去形成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学习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