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振
今年过年,亲戚家一个小孩为了找玩具把家里翻乱了,他家长说他不乖,一顿胖揍。我偶然瞥见了一本杂志,儿童科普类的。我就想起来我小学的时候也订了很多,不过内容只记得这一篇了:说是有一种菌子,可以生长在蚂蚁头上并且操控它,还介绍了狂犬病毒等等,也具有类似的功效。但作用机理只字不提,难道是因为人类的野心和能力均远胜于菌子的缘故吗?
无论文学还是影视作品里面,都曾经有过那样一个反派角色,具有惑人心智的本领。这时候主角就要吃很多苦头了。剥去艺术的修饰,无论是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还是昆德拉所说的“帝国建立在信念之上”,离我们都不算遥远。你看,譬如吧,开头所说的那个孩子,被揍以后总归要丢失一些生活的激情和浪漫吧?
太亮的光会使人盲目,那和完全的黑暗没有任何分别。我在这一点上是王小波的忠实信徒。即使你说那是所有的智慧,完全的正确,我也不愿意把我的脑袋变成一个容器去装下它。思考者的世界是没有“哲人王”的世界;倘若你跟我说,只要乖乖的按照什么样的路子去做就能获得幸福,那么这幸福我也是不要的。说到底,独立的思想不应该变成塔下的野草,随意践踏以换取塔上虚浮的华美。
这么说来,“不乖”的人简直太可爱了。他们在疯狂的人潮里冷静逆行,在非理性的信仰中发出“不”的声音,当然,他们也有如燧石,撞向时代的黑暗,以一种近乎谱写史诗的姿势去迎接疼痛,换得一代人心中的一点光明。
如果说生活对“不乖”的行为只剩下了激情退却后的冷淡,所幸文学中对它的实验从未停止。从塞万提斯开始,卡夫卡、昆德拉、萨特······这个名单可以长长地列下去,他们在文学中解构人性,探讨人类社会的可能性。那些坏因子,“媚俗”啦等等,哪个不可以用“不乖”来解决呢?人类命运最深的槛阱,世事的螺旋,又何尝不可以用“不乖”来打破呢?
但我并没有打算把这些话对那个孩子说,我要是蹲着告诉一个小孩说“你要不乖”,那家长一定要骂我的。这桩事本身就包含着很高的要求。难道说,所有的反抗者都做到了“不乖”吗?当然没有,恰恰相反,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世上顶好的服从者,就像被菌子控制的蚂蚁。驱使他们的不是理想和理性,而是无知。他们不具备不乖者的眼睛,洞察真实之中的真实;不具备不乖者的嘴巴,呼喊口号之上的口号;更不具备不乖者的判别力,进行否定背后的否定。于我来讲,在面对熊孩子的時候,我可以说“你长大了就会懂”,心里想,懂了就可以不乖。只是在面对世界上更多的疯狂的时候,我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很一致:总会有成熟的一天吧?
我还记得我读那杂志那会儿,还喜欢偷偷打开电视看一只不乖的猴子,每一次的怒目和挥棒,在我记忆里重播的时候好像都在诉说另一层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