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中职教学模式改革

2015-06-11 18:23:17劳丽芳
信息周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模式改革教学环境中职教学

劳丽芳

【摘 要】本文從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中职教学模式的应用层次出发,分析了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中职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针对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中职教学模式改革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环境;中职教学;模式改革

引言

所谓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职教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要全面推进信息化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融合,须积极推进中职课程信息化。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中职教学模式的应用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信息技术作为辅助课程教学的手段,使效率更高,效果更优。这是信息技术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应用的初级阶段,也是较为粗浅的层次。这一层次,表现为信息技术在方式方法和手段层面的简单应用,两者的融合程度不高,甚至谈不到融合。这一层次对方法和理念要求都不高。

接下来的两个层次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程度逐渐增强,操作和实现的难度逐步增大。第二个层次是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课程的呈现形式和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融合;第三个层次是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融入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改变了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表现为深度融合。

从上述三个层次看,只有当信息化作为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即达到第三个层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高度融合,才能实现课程信息化[1]。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中职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分析

1、教师方面

实现课程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师,目前中职教师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较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但实现信息化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较少,与中职教师应具备的信息化理念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师具备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基本能力,但高水平的教师少,整体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具有信息化应用经验的积累,部分教师参与过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微课设计与制作等项目,但各地各校差距较大。

2、学生方面

从生长环境看,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大多为90后、00后,他们是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化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信息化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中职学生对课程信息化有较高的适应度。从学生自身的特点看,中职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不循规蹈矩、长时间学习无兴趣等倾向,他们通常知识基础差但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形象思维能力大于抽象思维能力,与课程信息化有较强的契合度。从学生的成长看,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职业发展能力的人,而且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和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人,课程信息化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途径[2]。

3、环境方面

在硬件条件上,由于政府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大,中等职业学校现有的硬件设备基本能够满足课程信息化的实施要求;

在实施环境上,部分地方政府和学校出台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课程信息化作为重要任务位列其中,有些学校制定了鼓励信息化课程开发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相关制度,创设出良好的信息化氛围;

在信息化资源基础上,近几年通过各种路径开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尝试了学校和行业企业等参与资源开发和使用的共建共享机制,为使用者提供了多样性选择;

在服务能力上,从事教育信息化产业的企业和机构越来越多,新技术的应用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加快,校企合作的途径和方式不断拓宽,企业和社会服务教育信息化的能力显著增强。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中职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一直遵循着系统性、科学性原则,强调课程结构的逻辑关系和知识的前后衔接,强调对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的递进规律。而信息化环境和思维下的课程开发将突破传统观念,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课程资源等方面有所改变,表现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信息化的新特征,并对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

1、“非”系统

改变课程结构、内容强调系统性的排列关系,以实现课程目标的路径最短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在信息环境和信息思维下构建课程的结构。其特点是课程结构不再强调系统性,不再强调各个单元、章节前后的知识递进关系。

而是使不可分割的最小要素以彼此独立的“积件”形式出现。“非”系统的信息化课程与教学理念强调以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新媒体环境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前提,分析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实施的路径和手段,用实现课程目标的最短路径和最佳手段重新构建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和逻辑关系。

2、“星”知识

以微课理念构建课程内容,按每一知识点的内容作为“星”知识,形成部分零“星”知识组成课程单元内容,各个单元构成课程全部知识内容。这些“星”知识,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积件”,可以实现更大程度上的重组和重构,这就给了教师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设计及方法选择上的更多自由和权力。从学习者角度看,“星”知识的学习更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因为他们更善于非系统的、零散的方式学习。“星”知识缩减了容量,破解了难度,使用、分享、传播更加快捷、便利,使学习更加高效。

3、“显”原理

强化信息化手段在课程中原理性知识展现方面的应用,采取图像、视频、动画等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其课程内容以信息化呈现出来,将中职学生觉得晦涩难懂的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原理性知识从抽象到具体、从内隐到外显。

与一般课程相比,信息化课程“显”原理改变了课程内容的表现方式,原来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解决会变得相对容易,教师教学的重难点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4、“仿”技能

虚拟仿真技术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已有应用,特别是在实训环节上,“仿真和虚拟等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或一定设备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实训各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

不仅解决了实训设备不足、学生训练时间少的问题,让学生在行为上模仿训练并提高技能水平,而且智能化的虚拟仿真实训设备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机交互,让学生在思维上学会工作实景下思考问题的方法。

另外,运用信息化方式制作模拟演示课程,可以使学生在进行技术技能模仿的同时,学习职场真实工作环境下的操作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3]。

5、“活”资源

中职课程信息化的建设基础是资源开发与应用,信息化资源的“活”主要体现在:

课程资源的开发符合“碎片化”时代的学习心理需求,使其具有便于传播、便于阅读、便于提取和使用的特点;

课程资源的管理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类终端的使用,使中职学生在任何时间都能运用资源进行学习,使中职教师任何时间都能运用资源进行教学;

课程资源的建设体现了信息化共建共享精神,建立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体制机制,构建灵“活”的课程资源开发资金来源渠道实现共同建设,盘“活”职业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供社会各个方面共同使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着眼未来的长期的工作任务。

教育行政部门和中职学校应在认真分析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机制和人才培养规划,中职教师也应积极面对课程信息化提出的新要求,三方联动,在分析特征的基础上,以超前的思维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从而对中职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剑玉.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教学模式初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3(02):204-205.

[2]王军武,王海杰.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发展初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05):32-34.

[3]吕伟.中职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究[J].江苏教育,2013(08):14-15.

猜你喜欢
模式改革教学环境中职教学
现代高职院校教研活动改革与创新探讨
提高中职舞蹈课教学效果之我见
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 21:41:1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 21:29:57
“变被动为主动”机械类工程图学课程作业评价模式改革与应用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20:05:22
犹太法则与教学公平的矛盾体现及其控制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52:54
营造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探究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04:53
对体育教学中人际关系改善和教学氛围改革的探讨
刍议高校体操教学环境的优化策略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58:04
“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ESP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浅谈中职篮球教学中的快乐教学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