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武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和根本,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数学研究的原动力和终极目标。因而问题设计是数学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纵观多年来较为成功的数学教法的改革和实践,多数是以强调问题解决为主的,特别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实现这一目标,都离不开问题设计这个主要环节。本人现就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做法:
一、问题设计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科本身的特征,许多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存在惧怕心理,普遍对该科的学习不感兴趣,这也是长期以来学生数学学科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不再感到數学是枯燥而抽象的东西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数学活动教师巧妙设置问题,把学生的积极调动起来,积极参与问题的探索和讨论中,实质性地参与教学活动。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往往在教学活动中便能通过提出问题立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活动,教学气氛活跃。因而数学问题设计时应考虑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解决性外,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经历和体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二、问题设计应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多少教师重视的只是中等及以上成绩学生,而学困生往往会受到冷落或被忽视。这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质上也是一种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在设计数学问题时,不应只考虑中上等成绩的学生,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如果设计的问题只是优等学生才能解决,那么成绩处于中低下等的学生就会感觉到数学学习困难,学而无味,在课堂上无所事事,甚至发生捣乱课堂的现象。因而,如果既能为中上等学生设计问题,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得到进步、能力得到提高,又能结合学困生实际设计一些他们经过一定努力能解决的问题,也会使他们的学习获得进步,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问题设计要紧紧围绕目标、重点、难点
我们在设计数学问题时,针对性一定要强,围绕课时教学目标,知识重点、难点进行设计。如在讲解“不等式的性质”一节时,针对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这个重点,教师可设计三组对应练习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让学生总结得到的结论与等式的性质并比较其异同?这些问题实际上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同时设计的内容也要有利于突破难点,对于一堂课的难点内容,学生在掌握时往往会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可将其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达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的目的。如在进行“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教学时, 要掌握其平移规律是一个难点,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解决:(1)分别画出y=2x2、y=2x2+1、y=2(x+1)2、y=2(x+1)2+1的图象。(2)由抛物线的形状、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判断后三个函数图象怎样由y=2x2的图象平移得到?(3)判断抛物线y=a(x+k)2+h(或y=ax2)是抛物线y=ax2(或y=a(x+k)2+h) 通过怎样的图象平移得到?从而总结规律。因此,数学问题的设计应紧紧围绕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开展。
四、问题设计要做到“精”
在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问题设计不能过多过杂,问题过多会使教学活动过于单一,学生容易感到疲劳和厌倦。所谓当讲则讲,就是指教师应做到“精讲”。就数学学科特点而言,需要教师就知识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要求。问题过杂,则冲淡主题,不能突出重点,问题针对性不强,失去问题的真正意义。
五、问题设计应做到难易适中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设计的数学问题过于简单,这样的问题就失去意义:“(-2)2等于几”“抛物线y=2x2的开口方向上或向下”“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等,此类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解决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反之,如果问题设计太大或太难,绝大部分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回答或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样的问题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完全失去数学问题设计的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王仲炎.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1.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