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卫国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已成为与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而我国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开展比较滞后,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硬件设备的制约很大,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既定的模式,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教学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的作用,就必须自己设计教学模式,这对比较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来说存在不少困难。撰写本文的目的,是以自己多年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一、以“专题活动”为中心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以“专题活动”为中心的主题性教学模式属于“研究性学习”范畴。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开放的学习活动。在活动前,教师提出具体的分步目标要求,制订专题活动计划、活动细则与进度表,划分专题小组及明确分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等。在实践活动中,这种需要高度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总有部分“畏难”的学生表现不能令人满意。对此,我们在加强情感引导与督促的同时,应着重考虑改善日常课堂教学活动。
二、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协作性教学模式
新型的教育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指导性理想,如:主体教育理论的主体性发展教学系统构想,给我们构建了一个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结构思想。在这种教学结构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提出在信息技术课堂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协作性教学组织形式。
在初中阶段的学生中,普遍存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水平的差异:主要有城市与农村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程度的不同,个别家庭对子女信息素养培养的不同等因素引起。如果我们不重视学生差异,仍按一个标准、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话,将形成“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因此,教师可依托专题活动,从学生的性别、兴趣、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搭配,组成合理结构的“专题学习小组”。在教学活动中可采取“共同达标”“小组竞争”的形式促进小组合作,但要避免“代做”的现象,应加强监督与教育。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很大程度地解放教师,将教师从课堂的主体转变为课堂的“主导”,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特长,展示学生的操作技能。
三、以“任务驱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结合“专题活动”的主线,我们可设计出若干小任务,并把它们体现到每节课的教学中。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我们这种“任务教学”的需要,但在教学内容的形式上无法实行网络的集中管理,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有一定难度,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可自行设计教学内容的“任务”。任务的设计,我们要考虑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练习成分以及对学期专题活动的分步计划,而且还可考虑其他学科内容、德育内容的渗透。教师还可以制定完成任务的评价制度,设计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表,以此促进小组内的合作学习与小组间的竞争学习。学生完成的任务作品可以利用內部局域网集中保存,为学期的专题活动目标积累素材,同时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其进一步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四、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逆向”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这种面向目标的课堂设计称为“逆向设计法”。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逆向设计法”教学设计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将会更重大,教师不仅面对知识,更重要的是面对“人”。学生不再是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的职责现在已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其正式职能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目前,“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问题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最初可以由教师指定探究的基本问题及单元问题,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框架问题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最后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及教学软硬件合理选择教学模式,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真正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及计算机操作能力,这是我们所希望、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张西芹.浅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模式[J].文化研究,2010(3).
[2]严兴乃,史焕文.信息课堂教学中的反思[J].吉林教育,2009(18).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