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勇
摘 要:新课程标准以任务教学为策略基础,强调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结合初中数学教学,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来实施任务教学法,对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教学活动;设计原则;趣味型
一、任务教学法的概念
任务教学法立足于学生自己,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中慢慢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再培养其运用数学概念的能力。
1.任务的定义
任务并非只是“活动”或“练习”的代名词。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反映任务教学法的特点和先进理念,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用完成任务的结果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注重充分利用自己已经获得的资源,通过交流获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务,其学习过程是沿着开放的途径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2.任务的设计原则
任务的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包括:任务的真实性原则、形式与功能相结合原则、任务递进性原则、做中学原则和主体性原则。教师应该根据以上的原则设计出与学生数学能力相关的任务,真实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环境。层次任务的设计上要保持由浅入深的趋势,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完成任务,这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公式和概念性问题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去思考如何完成任务,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3.任务实施过程
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布置任务后,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教师事先提出的要求分步骤完成任务。学生在做任务时,教师检查学生的情况,确保所有学生按事先提出的要求去完成任务,并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教师同时还要注意观察任务进展情况及时间。
教师可请所有小组向全班简要汇报,要大家对材料问题讨论。也可只让一两个小组完整汇报,其他人进行评论、补充观点。因为不能排除有些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的可能,这个环节正好可以进行弥补。此时,教师就得充当解答者。
4.任务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任务教学模式虽然很好,但任务的难度、层次较难把握,在教学实践中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值得反思。
从学生方面来说:态度上不重视。大部分学生从小到大就被要求上课认真听讲,很多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参与,这样的一种态度往往使课堂小组活动失去活力,流于形式。
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难以较好地把握时间。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教师时间把握不好,往往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讨论或进行讨论结果的汇报,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某些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设计任务时目的要明确,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否则,学生会望而生畏,无法积极参与。
二、例析任务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实施任务型教学的首要条件就是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并非所有授课内容都适合于任务教学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几种类型任务:
1.生活型任务
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兼顾教材的知识性和实用性来确定实施的任务。
在教授“一元一次方程的打折销售”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一元一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超市打折、服装店促销”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在课前教师就要布置问题和具体任务让学生了解超市的具体打折情况,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再来讨论这些问题,各个小组间交流各自的结论,这样书本知识就变得有实際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趣味型任务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对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及追求趣味性的性格特征,教师可以在设计任务时充分利用这一点。
在进行“频率与概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教具,模拟生活中的买彩票,并先让学生分组分析自己获奖可能性的大小。通过学生获得的数据去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并在课后开奖,对获奖的学生进行奖励,用数学的趣味知识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3.循序渐进型任务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是按照由简到难的顺序而逐步展开的,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再来掌握新的知识,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当前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任务来推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
任务教学法的设计宗旨是为课堂教学服务,学生是直接受益者。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任务教学具有以下优势:首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窦步云.课堂,永远为学生而选择[A].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
[2]黄庆丰.树立创新观念 构建课堂教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