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盛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在现实世界中取材开展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有其丰富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具有主体原则、互动原则和理论创新原则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构建的路径,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服务于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互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78-02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一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在现实世界中取材开展双向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构建的路径,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服务于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构建的内涵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主体是一个哲学范畴。前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主体(源出拉丁语Subjectus-放在下面的,作为基础的,由Sub-在下面和jacio-投下,奠基构成)是指对象实践活动和认识的承担着(个人或社会集团),是以客体为目标的能动性的根源。”[1]马克思认为,作为主体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总是处于不断的实践之中,是实践中具体的、现实的、客观的存在。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的“主体是人”的科学观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是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着、发动者和实施者,既可指向教育个体,也可指向教育群体。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
“互动是社会现实生活中一种普遍的规律性现象,意指事物之间、现象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促进。”[2]一般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是指以大学生为对象,视参与者为平等主体,以主体间互动作为相对稳定的联系和作用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3]这种互动模式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根据其发展规律和整体特征抽象出来的理论模式,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超越和创新,也是主体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化和经验的系统化。
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构建
“所谓模式,就是事物或活动中由若干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具有典型特征的简化模式或范式。”[4]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是新形势下应对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构建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平等的关系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使二者积极能动地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达到良好育人效果的运行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构建的原则
1.主体原则
主体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应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要相互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去。“首先,只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主体地位的确立,才会有主体间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有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才会有主体间互动的动力,才能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 ‘主体—主体运行的本质特色,有别于‘主体—客体运行的传统模式。”[5]
2.互动原则
只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两者才有互动的机会和保障。互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相对稳定的作用方式。首先,要积极推动师生交往的开展。师生交往的开展有利于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师生的感情,有利于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没有师生交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很难或者无法展开,这是影响师生互动最重要的因素。其次,课堂内外要采用对话、讨论、共同探究等互动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间以平等的身份、包容的心态、谦虚的态度来交换彼此的思想。
3.理论创新原则
创新既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才能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教育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下建构的教育模式,一般都是以“任务”的完成为中心而展开的,而忽视了人的个性、思想情感和价值的实现,其结果往往事半功倍。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必须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充实学生头脑,建构其精神支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构建的路径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内在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系统。当社会发展、环境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社会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时,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跟踪这些变化,在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基础上,改革旧的方法,创造新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影响力。由于教育对象的个性化表现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多面性要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然走向多样化。由传统的纯粹知识传授转向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相结合;由传统的显性教育转向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相互结合;由传统的课堂单一渠道转向课堂课外的多种渠道。上述方法创新使受教育者在一种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愉快的接受教育。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所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指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并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充分发挥其促进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首先,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是优化社会宏观环境的主体,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将党和政府认可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转化为群众的思想政治品德。加强立法,整治贪污腐败,加强环境管理等,确保社会宏观环境的积极增长,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传媒环境。
其次,营造良好氛围,建设微观环境。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这些微观环境的建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形成优良的社会风气,培养高尚的道德风尚,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要优化家庭环境,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要优化学校环境,重视思想理论建设,解决他们的精神支柱问题,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要优化工作环境,创造公平、民主、团结的理想氛围。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是通过自我修养和社会实践形成的、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长期发挥作用的素养。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我教育和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提高自身素质,就要加强自我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里素质等。社会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动力,是检验人的思想是否正确的试金石,是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实践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形成高尚的品德,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其次,坚持与时俱进,建设科学的培养制度体系。科学的制度体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培养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培养提高其理论水平、教学技能和心里素质等必备的素质。“在制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注意其科学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强化培养理念,系统地学习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接受教育新思维,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与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6]
参考文献:
[1] 田祚雄. 世纪之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反思与前沿[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2] 张文安,黄光云,霍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互动机制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 陈伟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15).
[4] 许瑞芳,高国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 ,(8).
[5] 陈伟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构建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6]梁月凤.浅析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