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曙 梁宇 邹循东
【关键词】中考题 解法分析 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22-02
数学教学强调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克服思维定势带来的局限性,产生更多的创造性的成果,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来达到这个目的。以下是江苏省泰州市的一道中考题,笔者通过对其解法进行探究,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教师的关注,在今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1.例题呈现
如图,已知直线l与☉O相离,OA⊥l于点A,OA=5,OA与☉O相交于点P,AB与☉O相切于点B,BP的延长线交直线于点C.
(1)试判断线段AB与A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PC=2,求☉O的半径和线段PB的长.
(3)若在☉O上存在点Q,使△QAC是以AC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求☉O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
2.解法分析
以该题的(1)问为例,试判断线段AB与AC的数量关系。通过观察及日常解题经验我们可以猜测AB=AC,以下只需找出能证明其成立的条件即可。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可以联想到判断两条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和涉及的定理有以下几种:
2.1 关于三角形的性质及定理
①两线段是等腰三角形的两腰,证明等角对等边.
②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可得出对应边相等.
③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平分底边.
④线段中垂线性质,即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⑤角平分线性质,即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2.2 关于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及定理
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②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菱形的四边相等.
③等腰梯形两腰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2.3 圆
①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②利用圆的轴对称性,即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③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切线长相等.
此外,还有等量代换法,计算证明法,如面积法、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成比例等性质均可以证明线段相等。
分析此题的已知条件,可以发现给一定圆,作圆的切线后求与圆相关的线段间的关系。而此时结合图形可以看出图中的基本几何图形包括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以及圆等,可以主要考虑在三角形中或者圆中求解线段的数量关系。
3.解法探究
解法一:
连接OB
∵AB切☉O于B,OA⊥AC
∴∠OBA=∠OAC=90°
∴∠OBP+∠ABP=90°,∠ACP+∠CPA=90°
∵OP=OB
∴∠OBP=∠OPB
∵∠OPB=∠APC
∴∠ACP=∠ABC
∴AB=AC
解法二:
连接OB,过点A作AE⊥BC交于点E
∵OA⊥AC,AE⊥
BC
∴∠OAC=∠AEC=90°
∴∠CAE+∠EAP=90°,∠CAE+∠ECA=90°
∴∠EAP=∠ECA
∵AB切☉O于B,AE⊥BC
∴∠OBA=∠PEA=90°
∴∠OBP+∠PBA=90°,∠EAP+∠EPA=90°
∵OP=OB
∴∠OPB=∠OBP
且∠OPB=∠EPA
∴∠OBP=∠EPA
∴∠PBA=∠EPA=∠ECA
∴AB=AC
解法三:
连接OB,过点P作PF⊥AB交于点F
∵AB切☉O于B
∴AB⊥OB
又∵PF⊥AB
∴PF∥OB
∴∠FPB=∠OBP
∵OP=OB
∴∠OPB=∠OBP
且∠OPB=∠APC
∴∠FPB=∠APC
又∵OA⊥AC,PF⊥AB
∴Rt△FPB∽Rt△APC
∴∠ABP=∠ACP
∴∴AB=AC
解法四:
连接OB,过点P作PG⊥OB交于点G
∵OP=OB
∴∠OPB=∠OBC
又∵∠CPA=∠OPB
∴∠CPA=∠OBC
∵OA⊥AC,OG⊥OB
∴∠CAP=∠PGB=90°
∴Rt△CAP∽Rt△PGB
∴∠BCA=∠BPG
又∵AB⊥OB,PG⊥OB
∴AB∥PG
∴∠BPG=∠CBA
∴∠CBA=∠BCA
∴AB=AC
解法五:
连接OB,过点B作BH⊥AC交于点H
∵AB切☉O于B,BH⊥AC
∴∠ABO=∠BHC=90°
∴∠ABC+∠OBC=90°,∠BCH+∠CBH=90°
又∵OA⊥AC,BH⊥AC
∴OA∥BH
∴∠CPA=∠CBH
又∵OP=OB
∴∠OPB=∠OBC
且∠OPB=∠OBC
∴∠ABC=∠BCH
∴AB=AC
解法六:
连接OB,过点B作BI⊥BC交AC于点I
∵AB切☉O于B,BI⊥BC
∴∠ABO=∠CBI=90°
∴∠ABC+∠OBC=90°,∠ABC+∠ABI=90°
∴∠OBC=∠ABI
∵OA⊥AC
∴∠OAB+∠BAI=90°
∴∠O=∠BAI
∵OP=OB
∴∠OPB=∠OBP
且∠CPB=∠OBP,∠OBP=∠ABI
∴∠CPA=∠ABI
∵∠PCA+∠CPA=90°,∠PBA+∠ABI=90°
∴∠PCA=∠PBA
∴AB=AC
解法七:
连接OB,过点B作BJ⊥OA交于点J
∵AB切☉O于B,BJ⊥OA
∴∠ABO=∠BJP=90°
∴∠ABC+∠OBC=90°,∠JBP+∠OPB=90°
∵OP=OB
∴∠OPB=∠OBC
∴∠ABC=∠JBP
∵BJ⊥OA,AC⊥OA
∴BJ∥AC
∴∠JBP=∠ACB
∴∠ABC=∠ACB
∴AB=AC
解法八:
连接OB,过点O作OK⊥BC交于点K
∵OK⊥BC,OA⊥AC,且∠OPK=∠CPA
∴Rt△OPK∽Rt△OPA
∴∠ACP=∠KOP
∵OP=OB,OK⊥BC
∴∠KOP=∠BOK
∵AB切☉O于B
∴∠OBK+∠CBA=90°
又∵∠BOK+∠OBK=90°
∴∠BOK=∠CBA
∴∠CBA=∠ACP
∴AB=AC
通过分析此题的一题多解过程,可以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提供以下启示:
1.一题多解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从一种解决方法拓展出多种解决方法,举一反三,充分展示了数学知识体系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与此同时,一题多解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提高了思维的兴奋点,还达到了最佳的训练效果。
2.一题多解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点间的联系,挖掘条件之间的隐含关系。学生在学习时是按照知识点分散学习,而在解题时,尤其是遇到这种综合性的题目,面对题目中所给的众多的已知条件,要学会判断这些条件间或明或暗的联系,这就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点间内在联系的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因此,在解题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猜测,密切联系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挖掘条件间的隐含关系,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3.一题多解促进师生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讨论和思考。通过“一题多解”的设置,可以促进师生思维的有效互动,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式,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不拘泥于单一的思想方法和解题思维,增强学生做数学、用数学的信心。
4.一题多解能够丰富学生的解题经验,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这道题中,通过建立已知条件与所需条件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既复习了有关圆的知识与性质,又丰富了两线段相等判定条件与性质、定理,还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关注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责编 黄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