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扬
〔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调查了网络时代下城市小学生闲暇生活的状况,结果显示:当今城市小学生闲暇时间不甚宽裕,闲暇活动内容相对较为丰富,但活动场所单一;电脑、手机也成为了小学生闲暇生活的一大部分;辅导班仍是小学生的一大包袱;小学生闲暇时间内亲子互动较少。
〔关键词〕互联网;中小学生;闲暇生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09-0008-03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当今社会,小学生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玩游戏、聊天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随着“课改”和“减负”口号愈喊愈烈,可供小学生支配的闲暇时间已经越来越多,那么,网络的普及会不会对小学生的闲暇生活造成影响?小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又如何?父母是否忽略了对孩子的闲暇生活教育?
一、引言
1861年,斯宾塞在《教育论》中较早涉及了闲暇教育的概念。1918年,美国率先提出将闲暇教育作为教育目标,并设置了中学生闲暇教育机构及课程,闲暇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闲暇教育起步较晚,对闲暇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特点描述及对策探索等方面。目前中小学生闲暇生活时间的充裕性和较低的利用度构成了中小学生闲暇教育的主要矛盾。
闲暇时间,在本研究中特指除了上课、做作业、睡觉、吃饭和上下学路上交通以外的时间。而闲暇生活是个体利用闲暇时间,进行闲暇活动的过程及其状态的总和。在各个教育阶段,小学生的闲暇时间相对充裕,这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他们可以在闲暇时间挖掘自身潜能、发展兴趣爱好,使闲暇生活的质量得到提高。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加之父母工作繁忙,很多儿童在闲暇时间里除了学习,便是一味地与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伴;此外,出于对安全问题的考虑,很多家长不允许孩子在户外玩耍,抹杀了孩子爱玩的天性。少了蹦蹦跳跳,孩子的身体素质也渐渐被“禁”得越来越差。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城市小学生闲暇生活状况调查表》,对郑州市4所小学的部分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6份,调查对象涉及三年级(24.4%)、四年级(23.7%)、五年级(27.4%)和六年级(24.4%)。为了深入了解城市小学生常态的闲暇生活,本研究又对20名学生、10名家长、10名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城市小学生闲暇生活现状
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城市小学生闲暇时间不甚充裕,闲暇活动类型相对丰富,但是闲暇活动场所较为单一,闲暇生活自评较为乐观。具体来看,在闲暇时间长度方面,城市小学生周一到周五的闲暇时间平均为2.6小时/天,周末和寒暑假的平均闲暇时间为3.7小时/天,年级上无显著差异。在对闲暇活动类型调查时发现,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看课外书、和朋友玩耍、看电视、玩电脑或手机、做家务(如表1)。其中,33.1%的学生选择了玩电脑和手机,与以往研究相比有了大幅增长,可见手机和电脑在小学生闲暇生活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同时,相对于看课外书、看电视、玩电脑之类的独自活动,亲子活动、体育锻炼、外出游玩之类的互动式类型较少,这也是近年来小学生社交技能下降的原因之一。尽管闲暇活动形式较为丰富,但是小学生活动的场所却贫乏单一,多集中在家里(50.4%)和公园广场(50.4%),其次是同学朋友家(30.5%),而少年宫、体育场所等较少受到小学生的青睐。在访谈中,80%的家长反映周末孩子基本都在室内活动,适合孩子的安全的活动场所有限。在对闲暇生活进行评价时,42.5%的小学生表示闲暇时间是充实的,认为闲暇是空虚的只占到了16%,这与以往研究呈现出不一致的结果。
四、城市小学生闲暇生活的特点
(一)互联网的使用程度大幅提高,依赖性较强
如今网络也成为了小学生闲暇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调查显示,86.8%的学生在闲暇时间上网,其中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占到75.9%。在周一到周五的闲暇时间里,小学生平均每天使用网络1.5个小时,而寒暑假平均达到2个小时。统计分析发现,小学生周一到周五的上网时间与年级呈显著相关(p=0.044),表明年级越高,上网时间越长。对于网络的使用目的,56.8%的学生选择查资料提高学习,可见网络资源意识已经渗透到当今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见表2)。
在对手机使用目的的调查中,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听音乐(42.1%)、玩游戏(33.5%)、打电话或发短信(24.1%)、看视频(22.6%)。可以看出,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的使用,打游戏、听音乐、看视频等娱乐偏向都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家长和老师有必要进行积极引导。进一步分析发现,电脑游戏、手机游戏都与性别呈现显著相关(p<0.01),即玩游戏的男生要远远多于女生。此外,比起35%的学生认为上网、玩手机好处多之外,41%的学生表示上网、玩手机坏处多,普遍表示电脑对眼睛不好,容易沉迷网络。通过对家长及教师的访谈,了解到小学生对电脑的依赖性很大,自控力很弱,有一部分学生假期里每天上网时间可达10个小时,甚至背着家长偷偷在网吧上网。同时,95%的家长表示,小学生好奇心强、辨别能力弱,容易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不知如何应对。
(二)电视仍占有据重要地位
尽管电脑及手机普及率愈来愈高,但电视在小学生的闲暇生活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根据表3可以看出,小学生偏好动画片、电视剧及娱乐类节目,对新闻类和体育类节目关注较少。然而很多家长反映,如今动画片和很多电视剧存在很多不适合孩子的情节,这对孩子心智的启蒙、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塑造等诸多方面,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在对教师的访谈中,部分教师提出在孩子观看电视节目时,家长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引导孩子去观看科技、体育、新闻等方面的节目,以丰富孩子的闲暇生活。
(三)校内“减负”,校外“恶补”
近年来,减负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校内的确是减了负,然而,用家长的话来说:“我就是见不得孩子在那里玩耍、看电视!”一半以上的家长都谈到:“随便报个辅导班多少学些知识,也比在家看电视强。”于是孩子们强制性地被“押送”到辅导班,每至双休,就会看到孩子们赶场似地“穿梭”于各大辅导班。还有家长提及,因为减负,学校里所学的内容少了、浅了,必须到校外辅导班恶补。也有不少的家长谈到不忍心看着孩子那么辛苦,然而形势所迫,实属无奈。
本次调查中,83.5%的学生都表示参加了辅导班,如表4所示,其中参加英语辅导班的学生最多(58.6%)。据家长透露,小学英语学习相对简单,辅导班里教授的是初中知识,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一年级就开始为孩子报班学英语;其次是数学辅导班(36.8%),相对来说体育类和艺术类的特长班较少,可见孩子的学习压力仍旧存在。
(四)亲子互动较少,闲暇教育不受关注
从心理学角度看,亲子互动可以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尤其是童年时期,父母应该多和孩子沟通互动,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约1/3的家长经常和孩子互动,而60%左右的父母偶尔才和孩子一起活动。不仅如此,在对“父母经常陪你做什么”进行调查时,选择最多的是逛街(36%),而选择体育锻炼的只有7.5%。通过对孩子的访谈,发现孩子口中的逛街,其实只是被动地陪父母逛街,多数孩子表示并不喜欢。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亲子互动少之又少。
对家长访谈时发现,78%的家长都表示知道亲子互动的重要性,也总想带着孩子出去活动,但是,和孩子互动较少,原因一是自己工作繁忙,无更多闲暇,二是难得有了空闲,却被家务或其他琐事牵绊,无暇顾及孩子。当被问及是否重视对孩子闲暇生活的指导教育时,大部分家长都表示没想过这个问题,这表明家长对孩子闲暇教育的关注度不够。
五、促进小学生闲暇教育的对策
小学生闲暇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待学校、家长及社会为其进行指导、教育和辅助。针对小学生闲暇生活存在的问题,结合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学校介入闲暇教育指导
在美国,学校对闲暇教育的重视度较高,并设置了专门的课程,包括独立课程、渗透形式的课程以及社会团体机构开展的闲暇教育活动。比较有代表性的独立课程是“美国闲暇和娱乐协会”的“闲暇教育推进项目”(LEAP)。
可以参考美国的闲暇教育模式,使闲暇教育在各层次学校保持连贯性与独特性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闲暇生活的指导教育,使学生学会有效地规划、管理自己的闲暇时间,认识自己的兴趣,在闲暇时间内开发自身潜能,提高闲暇生活质量。此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意识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使学生学会辨别不良信息,正确搜索、处理信息,有效利用网络。
(二)家庭给予更多关注
家庭的幸福度决定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水平。父母应重视孩子的闲暇生活,多和孩子互动,进行体育锻炼,参加户外活动;革新教育观念,解放孩子的双手,帮助孩子丰富闲暇生活,发展特长,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三)政府、社会提供有效的支持
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单一贫乏已经是普遍性的问题,政府和社会应增设一些可供他们活动的场所设施,如文化中心、户外绿地、阅览室等,或者为他们创办一些社会活动,丰富其社会体验,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邓三英.我国闲暇教育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09,(3):4-5.
[2] 李维兵.中小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J].教育论坛,2009,(4).
[3] 解腊梅,贾霞萍.关于中小学生课余时间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2):46-48.
[4] 赖翔晖,王粟媛,张琳.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调查[J].教学论坛,2012,(19)
[5] 王纬虹,张波等. 中小学生课余生活存在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2).
[6] 王小波.儿童休闲: 被遗忘的角落——我国城市儿童休闲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2004,(10).
[7] 陈建华.美国中小学闲暇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7,(6).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475000)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