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琴
岩中花树前。阳明子,答友人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守仁先生之妙言,可谓吾读《学记》之感受。——题记
晚春。细雨黄昏。书房里,花间淡茶半盏,桌前微微摊开的《学记》。一读,再读,似涓涓细流渗透心田,有微酽之感。思绪纷杂,忆及豆蔻年华,跟着师长诵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意思大抵知道,考试定然要考。滚瓜烂熟,熟读成诵,百考在心,端的是童子功。至于往远处想,朝深里思,是要到角色转换做了教师之后,再读,再教之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警句名言出自《学记》一文。
《学记》,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我国古代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于战国晚期。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追踪溯源,默读深思,联系实际,透彻参悟。不必是流于应试的朗朗背诵,不再是片语只言的零散积累。读之,诵之,学之,教之,对这只有1230字的简洁凝练之文,素朴实在之语有了不一样的体察与推崇。所谓经典,就是这样的吧!即使穿越苍茫历史,历经岁月荡涤,仍绽放着温润的光芒,散发出持久的芬芳,滋润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心田,让我们获得心灵的洗涤,境界的提升。在眼花缭乱,众说纷纭的教育流派面前,《学记》始终是泱泱教育体系中的一脉厚实深邃的根。一如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所说:“当我们开始寻求,我们就已经失去;而我们不开始寻求,我们根本无法知道自己身边的一切是如此可贵。”于是,教育的传承者,一边与时俱进,一边重温经典,文明才深一脚浅一脚地踟蹰前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忘这一根脉,教育之花才常开不败。而不知这些经典的人,往往天真地认为自己前所未有的高明,以为顺手从他人那里借鉴来的教育理念有着一蹴而就、脱胎换骨的教育实效。
把教师誉为栽花人,颂为辛勤的园丁已是让人耳生老茧的说法了。以至于祖国的花朵都抗议说:“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去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此言妙极!教育者不单是育花人,更应是导游,是看花人,有着赏花的雅致心情和玲珑慧眼,领着一群懵懂的看花人,去看花,去赏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教育者打开被教育者的另一双眼睛,看一段不一样的辰光,各自的心底怒放出不一样的花海。这,才是教育的福祉所在。
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学记》,就是教育旖旎春光中最明艳的一朵山花。它首次提出了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倡导的启发诱导,即善喻的教学原则。在今日流派纷杂的众多教育理念面前,《学记》既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更是今日各色教育理念之蓝本。这株朴实优雅的木棉,以其大气厚实又不失凝练隽永的教育思想摇曳出自己隽永的独特风光。
一、荷深水风阔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生在学习上常有四种过失,教师一定要了然于心。这四种过失是:或失于贪多而不求甚解;或失于不求进取,知识面狭窄;或失于把学习看的太容易,一遇到问题就问師长,从不深入思考,结果就像没学过一样无知;或失于遇到问题从不问师长,只是独自冥思苦想,最终仍迷惑不解。究其根源,在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各不相同。为人师者,须深谙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意志性格、家庭环境等等,特别是能及时洞察学生思想上、学习上变化的苗头和发展趋势及其原因,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才是教育之王道。
不管学生是浅尝辄止、避重就轻;还是畏难而退、孤陋寡闻,教师懂得长善救失原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同那荷深水风阔, 雨过清香发的化雨春风,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会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动人景致。一如将“因材施教”推行到极致的孔子。他评价学生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唁”,又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足见他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故而,他在教育学生时,对于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方法。比如学生同样问孝,问仁,问政,他根据学生的不同心智和个性给予了不同的答复。你看,子路问“闻斯行诸?”其答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而冉有问“闻斯行诸?”,孔子却回答说:“闻斯行之。” 公西华一头雾水地问老师:“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孔子的回答极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从这一点上说,孔子确实把握住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择种种适当方法以助之。而这一点,与《学记》倡导的因材施教是不谋而合的。木心说:“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是的,返璞归真。文明不管前行到哪一步,进步到哪一层,都将洗尽铅华地回归教育本身。若能将《学记》的这一理念扎扎实实又灵泛适宜地做好,才是真的了不起!
二、她在丛中笑
《学记》还提出了藏息相辅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处理好正课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有主攻方向,业余爱好广泛多样,并有助于正课的学习。
业余爱好,即“居学”可以辅助正课学习。譬如课外不弹奏各种乐器,课内就不能熟练地学习琴瑟;课外不学习歌咏,不吟咏杂诗,课内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诗经》;课外不练习洒扫应对这些杂事,课内就不能很好地学习礼仪……
从开一朵朝衣色,免踏尘埃看杂花。反观现行的教育,打的是素质教育的幌子,行的是应试教育之事。不能提高分数的杂事自动摒弃,不能帮助考试的教学自行隐匿。我们眼中、手中、心中在乎的、重视的就是考取高分,因为高分的确能给学生、学校、家庭带来巅峰荣誉和“美好前程”。至于是不是虚假繁荣,那是以后的事,现在?怎么顾得上?所以,我们培养了许多高分低能的“知道分子”,而不是宏达渊远的知识分子;我们栽培了大量多才多艺的温室花朵,花朵们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连基本常识都不知道——因为考试不考!故而有幼儿园学小学的内容,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到了大学再反过来学习幼儿园待人接物的荒诞现象。
画家席慕容曾说,一个没亲近过泥土,没感受过自然美的人,没法教他美术。她希望,所有年轻母亲,都能以温和与从容的态度,牵着孩子的手,从他起步的阶段,就能让他感受到“美”的存在,因而终生都能与美同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教育,只有知道了它的本末终始,从最根本做起,才会有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动人景致。
三、二月春风似剪刀
《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教学成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是从教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
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说:“你无法教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此语与《学记》中提到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与《学记》倡导的指导性原则相对应的是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其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而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我一直疑心,罗杰斯的这一“非指导性”原则其实还是受《学记》影响,从而衍生开来的。
作家木心说,“最好的学生,是激起老师灵感的学生。”最好的教育过程,一定离不开、少不了“教学相长”的彼此激励,相互成全。而这,必然要求教师不间断地学习,不停歇地思考。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君子务本,说的真好!多少喧嚣嘈杂的教育理念,多少推陈出新的新式思维,怎么能绕开这短短几百字的朴实珠玑?倡导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大儒王阳明在《心学四绝》中说:无善无恶心是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除恶是格物。重温《学记》,擦亮自己的眼,看教育的花,不过是彼此心灵的观照而已。就像烂漫春光里的一朵花,不会因为看花人的偶然驻足而改变节序,该开的始终会开,该落的终究得落。但这些短小精悍、口口相传的灵动文字,经过岁月沉淀,思想传承,穿越历史,必将指明未来。
而阅读的美妙就在于,你来看此花时,适逢春花烂漫,梁间燕子呢喃,一声声,唤醒你心底的明媚春光!
(作者单位:廣东中山三乡镇纪中三鑫双语学校)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