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腔本《琵琶记》考论

2015-06-07 01:04俞为民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琵琶

俞为民

调腔,又名掉腔,是流行于浙江绍兴、新昌等地的一种地方戏曲唱腔,有着悠久的历史,学术界多认为是南戏四大唱腔之一的余姚腔的遗音。有关调腔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末张岱(1597—1679)的《陶庵梦忆》所记,其中《不系园》条云:

甲戌(明崇祯七年,1634)十月,携朱楚生住不系园,看红叶,至定香桥,客不期至者八人……是夜,彭天锡与罗三、与民串本腔戏,妙绝;与楚生、素芝串调腔戏,又复妙绝。[1]30

又《朱楚生》条云:

朱楚生,女戏耳,调腔戏耳,其科白之妙,有本腔不能得十分之一者。盖四明姚益城先生精音律,尝与楚生辈讲究关节,妙入情理,如《江天暮雪》、《霄光剑》、《画中人》等戏,虽昆山老教师细细摹拟,断不能加其毫末也。[1]50

其中作为五大南戏之一的《琵琶记》是调腔的代表剧目,如张岱在《陶庵梦忆》的《严助庙》条记载了当时调腔戏班演出《琵琶记》受到观众欢迎的情形,云:

五夜,夜在庙演剧,梨园必倩越中上三班,或雇自武林者,缠头日数万钱,唱《伯喈》《荆钗》,一老者坐台下对院本,一字脱落,群起噪之,又开场重做。越中有《全伯喈》 《全荆钗》之名起此。[1]34

现存的调腔本《琵琶记》与明清时期刊刻的版本及其他地方戏中的《琵琶记》相比,在故事情节、艺术形式上,都有着不同的特色。以下即对调腔本《琵琶记》的来源、故事情节、艺术形式等作一考述。

一、调腔本《琵琶记》的来源

现存的调腔本《琵琶记》收藏于浙江绍剧院资料室,是清末和民国初年之间调腔艺人的手抄本,共44出,1988年收入由《中国戏曲志·浙江卷》编辑部、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编的《浙江省戏曲传统剧目选编》第一辑中。这一抄本虽出自近代调腔艺人的演出本,但从故事情节、艺术形式来考察,可以看出其来源较古。

《琵琶记》自元末产生后,其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若按产生的年代来划分,即与《南曲九宫正始》所收录的“元传奇”《蔡伯喈》的古本佚曲作比勘,可分为以陆贻典抄本、巾箱本为代表的古本系统与以汲古阁本为代表的时本系统两大版本系统;而按以演唱的唱腔来划分,在明清时期的《琵琶记》版本中,可以分为昆山腔本、余姚腔本、弋阳腔本等三个系统的版本。如明种德堂本在卷首的《凡例》中指出:“刻本多未有点板,今照昆山腔调,逐句逐字批点。”玩虎轩本卷首《新校琵琶记始末凡例》也云:“点板黜浙从昆,审经名校。”显然,种德堂本和玩虎轩本属于昆山腔本;而在《时调青昆》《徽池雅调》等晚明的余姚腔、青阳腔戏曲选集中,多选收了《琵琶记》的折子,而这些《琵琶记》的折子,皆选自余姚腔和青阳腔的《琵琶记》本。

通过与明清时期的《琵琶记》版本的比勘,首先,可以看到调腔本《琵琶记》来源于时本系统。如调腔本《遣媒》出(汲古阁本《奉旨招亲》)媒婆唱的【醉太平】曲的曲文与汲古阁本等时本同,皆作:“我做聪俊的媒婆,两脚疾走如梭。生得不矮又不矬,人人都来请我。我只要金多银多,绫罗段匹多,方肯做。又且张家李家夸谈我,道我每须胜是别媒婆。”而与陆抄本等古本系统的版本异,如陆抄本作:“张家李家,都来唤我,我每须胜别媒婆。有动使惹多。”凌刻臞仙本在此曲下有注云:

此【醉太平】另是一调,与诗余及【北醉太平】相似。考《张叶》传奇及《牧羊记》,皆有之。与他处异,不知者以其与后“蹉跎,光阴易过”不同,遂改为【踏莎行】,误矣。俗本改云:“我做聪俊的媒婆,两脚疾走如梭。生得不矮又不矬,人都来请我。”此犹不失本调也。而下接云:“我只要金多银多,绫罗段匹多,方肯做。张家李家夸谈我,道我每须胜别媒婆”,则不知何调矣。乃反谓如彼方叶,何谓?[2]

可见陆钞本的【醉太平】曲是古本中的曲,其格律与诗余及【北醉太平】相似,另是一调,在早期的南戏《张叶》《牧羊记》中皆有之;而时本不知其为【醉太平】的另一调,以为不合律,故对其作了改动。而调腔本的此曲则承自时本。

再如调腔本《回话》出(汲古阁本《激怒当朝》)媒婆唱的【双鸂鶒】(【前腔换头】)“媒婆吿相公知”曲第二句“恨那人作怪跷蹊”下有“千不肯,万推辞,这话头不惹些儿”三句,与时本相同,凌刻臞仙本在此曲下注云:

时本“跷蹊”下有“千不肯,万推辞,这话头不惹些儿”,与【第三换头】正同。然古本所无。(凌刻臞仙本第十三折【双鸂鶒】曲注)

可见,调腔本“千不肯,万推辞,这话头不惹些儿”三句是据时本新增的。

调腔本在同一出中,牛丞相所唱的“他元来要奏丹墀”曲第二句“敢和我厮挺相持”下,也有“细思之,可奈他将人轻觑。我就写表奏与吾皇知,与他官拜淸要地,务要来我处为门楣”五句曲文,与时本同,而这五句曲文也是时本增加的,如凌刻臞仙本在此曲下也有注云:

此与【第三换头】前段正同,而“圣旨”下又少数句,不合调,岂有脱误耶?时本因其不合,而于“相持”下添“细思之,可奈他将人轻觑。我就写表奏与吾皇知,与他官拜清要地,务要来我处为门楣”。遂割“读书辈”以下为【意不尽】。及细核之,又与【第三换头】字句不合。及查《千金》、《寻亲》,皆古传奇,而【双鸂鶒】各与此不同,最不可晓。今姑从元本,缺疑以俟知者。(凌刻臞仙本第十三折【双鸂鶒】曲注)

臞仙本据元本,在“敢和我厮挺相持”句下作“读书辈没道理,不思量违背了圣旨。只敎他辞官辞婚俱未得”三句,这也说明,调腔本的“细思之”五句也是承自时本。

其次,与《时调青昆》《乐府菁华》《徽池雅调》《词林一枝》《玉谷新簧》《八能奏锦》《大明春》等晚明的余姚腔和青阳腔选本中所选收的《琵琶记》折子比勘,可以看到调腔本《琵琶记》承自余姚腔以及余姚腔的裔派青阳腔本《琵琶记》。如《大別》(汲古阁本《南浦嘱别》)中的【江儿水】曲,分别与属于昆山腔本的汲古阁本及昆山腔选本《吴歈萃雅》和余姚腔和青阳腔选本《摘锦奇音》、《怡春锦》中相应的曲文作一比勘:

由上可见,在属于昆山腔本的汲古阁本及昆山腔选本《吴歈萃雅》中皆无滚唱,而调腔本《琵琶记》与《摘锦奇音》《怡春锦》皆有滚唱,而且其中的两段滚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娘缝针线为何因?只为娇儿去求利名,老娘虽无千丈线,也只为万里系儿心。我临行,只得密缝针线”,文字完全相同。

又如《小别》(汲古阁本《南浦嘱别》)出的【犯尾引】、《上路》(汲古阁本《路途劳顿》)出的【月儿高】两曲:

在以上两曲中,调腔本《琵琶记》“只见青山隐隐,绿水沉沉,只见青山不见坟,回头只有影随形”、“路远甚艰难,水宿与风飡。在家千日好,出路半朝难”、“绿鬓仙郎,朱颜少妇,眼前虽有离别之苦,日后岂无相会之期”、“日暮西山景,游子不远行。柔肠寸寸断,血泪染难成”、“好一似弓动不留弦上箭,丝牢难系顺风舟。你那里去则去终须去,我这里留则留实难留”等滚唱也都与《时调青昆》《乐府菁华》《徽池雅调》《词林一枝》《玉谷新簧》《八能奏锦》《大明春》等晚明的余姚腔和青阳腔选本的滚唱相同或相似。而通过以上的比勘,也可以说明,调腔本《琵琶记》的渊源是余姚腔和青阳腔本《琵琶记》。

二、调腔本《琵琶记》故事情节的改动

调腔本《琵琶记》虽来源于明代的时本系统,但在故事情节上,对时本作了较大的改动。

调腔本《琵琶记》对时本的故事情节的改动,一是增加新的关目,所增加的关目中,有的整出情节都是新编的。如在《思亲》出(汲古阁本《宦邸忧思》)与《剪发》(汲古阁本《祝发买葬》)之间,增加了《起兵》《闻报》《三战》等三出戏,演吕布驻军虎牢关,刘备、关羽、张飞起兵,攻打吕布。调腔本增加这一情节,是为了弥补原本的情节安排上的缺陷。原本《宦邸忧思》写蔡伯喈入赘相府、滞留京城,在府中思念留在家中的父母与赵五娘。洛阳与陈留相去不远,却不知道家乡遭遇荒灾,也不知道父母是否还健在。即使自己不能回去,也可遣手下人前往。对于原本中的这些情节安排上的缺陷,前人已经加以指出,如明臧懋循指出:

《琵琶》诸曲颇为合调,而铺叙无当。如《登程》折、《赐宴》折,用末、净、丑诸色,皆涉无谓。陈留、洛阳相距不三舍,而动称“万里关山”;中郎寄书高堂,直为拐儿绐误,何缪戾之甚也。[3]

又如清李渔也谓:

元曲之最疏者,莫过于《琵琶》,无论大关节目,背谬甚多,如子中状元三载,而家人不知;身赘相府,享尽荣华,不能自遣一仆,而附家书于路人;赵五娘千里寻夫,只身无伴,未审果能全节与否,其谁证之?诸如此类,皆背理妨伦之甚者。[4]

而调腔本在《思亲》出与《剪发》之间增加了《起兵》《闻报》《三战》三出戏,并预先在《思亲》出蔡伯喈所唱的【雁鱼锦】曲中,增加了几句有关吕布把守虎牢关而不能寄书回家的事,如云:“闻知我那里饥与荒,只怕挨不过岁月难存养。如今吕布把守虎牢三关,谩说孩儿回来,就是要寄一封音书,也是不能够了。”由此引出以下三出的情节,这就弥补了原作情节安排上的缺陷。

有的是据明清时期的一些《琵琶记》改本增加的,如在《描容》出,当赵五娘身背公婆画像,准备上路时,特编了一首《琵琶词》:

试将曲调理宫商,弹动琵琶心惨伤。不弹雪月风花事,且把历代源流诉一场。混沌初开盘古事,三才御世号三皇。天生五帝相继续,尧舜心传夏禹王。禹王后代昏君出,乾坤转意属商汤。商汤之后纣为虐,伐罪吊民周武王。周室东迁王迹熄,春秋战国七雄强。七雄吞并为一国,秦室纵横号始皇。西兴汉室刘高祖,光武中兴后献皇。此时有个陈留郡,陈留有个蔡家庄;蔡家有个读书子,才高班马饱文章。父亲名唤蔡崇简,母亲秦氏老萱堂。生下孩儿蔡邕的,新娶妻房赵五娘。夫妻新婚才两月,

谁知一旦拆鸳鸯。幸逢朝廷开大比,张公同劝赴科场。苦被堂上亲催遣,不由妻谏两分张。指望锦衣

归故里,谁知一去不还乡。自从与夫分别后,陈留三载遇饥荒,公婆受馁谁为主?妻子耽饥实可伤。

可怜三日无餐饭,幸遇官司开义仓。家下无人孤又苦,妾身亲自请官粮。行到无人幽僻处,里正抢去

甚慌张。奴忆回家无计策,将身赴井泪汪汪。遇得张公来答救,分粮与我食姑嫜。粮米兑作二亲膳,

奴家暗地自挨糠。不想公婆来瞧见,双双气倒在厨房。慌忙救得公苏醒,不想婆婆命已亡。自叹奴家

身运蹇,岂知公又黄粱。连丧双亲手莫措,香云剪下卖街坊。又遇太公施仁义,刻府铭心怎敢忘。孤

坟独造谁为土,指头鲜血染麻裳。孝感天神来助力,搬泥运土事非常。筑成坟墓神吩咐,改换衣装往

帝邦。画得公婆仪容像,迢遥岂惮路途长。琵琶拨词亲觅食,敬往京都寻蔡郎。皋鱼杀身以报父,吴

起母死不奔丧。宋弘不弃糟糠妇,黄允重婚薄幸郎。此回若得夫相见,未审两下得成双?从头诉尽千

般苦,只恐猿闻也断肠。

这首《琵琶词》无论在陆抄本、巾箱本等元本系统的版本中,还是汲古阁本等时本系统的版本中皆无。赵五娘身背琵琶,赴京寻夫,弹唱《琵琶曲》应是《琵琶记》的关键性情节,剧也因此而名,显然,原本无《琵琶词》这是情节安排上的缺陷。而在晚明的一些戏曲选本中,如《词林一枝》《大明春》《乐府红珊》《玉谷新簧》等戏曲选集所收录的《琵琶记》选折中,皆有《琵琶词》,而这些选集中的《琵琶词》,当是根据民间流行的改编本收录的,故不见于明代的一些坊刻本。而调腔本《琵琶记》也正是根据明清时期民间流行的改编本增加的。

二是在原本所描写的情节中,插入了一些新的情节。这些新插入的情节,有的是为了增强舞台效果,如《训女》出(汲古阁本《丞相教女》),原本当牛相回到府中,得知老姥姥与惜春不习女工,到后花园戏耍,便责罚两人,原本只有几句对白,而调腔本《琵琶记》在此处增加了一段爱春与惜春之间的科诨,如将调腔本与汲古阁本中相应的情节比较如下:

调腔本《琵琶记》增加了这一段情节后,与原本相比,显然,大大增强了舞台效果。

有的是为了加强前后情节之间的联系。如原本《南浦嘱别》出在蔡伯喈与赵五娘嘱别之前,让蔡公、蔡婆和张大公直接下场。而调腔本在《大别》出后,先让张大公下场,蔡公、蔡婆仍留在场上,增加了一段科白,如:

蔡崇简:安人进去,待孩儿好起程。

蔡母:你先进去。

蔡崇简:啊,安人,为何眼眼看着孩儿?

蔡母:我看了这一眼,勿知有得看没得看哉!

蔡崇简:唔,进去了!

蔡母:我有几句说话,对孩儿讲,我就进来了。嗳,儿呀,你去到半途路中,只说试官没有功夫,勿考哉,回来了吧。

蔡崇简:唔,什么说话!进去了!

蔡母:我个肉呀!我个肉呀!我个阿邕肉咳!……(下)

蔡崇简:你今日起程,为父有几句言语嘱咐你。你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逢桥须下马,过渡莫争先。儿呀,为何堕下泪来?

蔡伯喈:孩儿虑爹妈年老。

蔡崇简:嗄!虑爹妈年老,你母亲却老了,为父的还不老。

蔡邕:孩儿不信。

蔡崇简:嗄!你不信,待为父悬了倚杖,在这厅堂之上,行走几步与你看。(行不几步,作踉跄介)

蔡邕:啊呀,爹爹呀!

蔡崇简:为父说便这等说,你看为父须鬓皓然,你此去有官无官,早寄音信回来,免得爹娘悬望。为父还不老,放心前去。(下)

调腔本在增加了一段科白后,待蔡公、蔡婆下场,便让蔡伯喈和赵五娘留在场上,过渡到《小别》出,即原本《南浦嘱别》出的后半出《嘱别》。

三是调整场次,如将原本的《南浦嘱别》分为《大别》《小别》两出,《大别》出,演蔡伯喈与父母告别;《小别》出演蔡伯喈与赵五娘夫妻二人分别。在《小别》出开头,赵五娘“送茶上”,并增加了赵五娘与蔡伯喈的一段对白:

赵五娘:解元,琴剑书箱挑在前面,书箱钥匙收好。

蔡邕:卑人晓得。

赵五娘:妻子禀过公婆,还须短送一程。

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小别》的情节。

再如原本《杏园春宴》出,演状元及第后,骑马游街,赴琼林宴。调腔本将原本此出分为《点马》《琼林》两出,《点马》出演河南府首领官检点状元游街骑乘的马匹和琼林宴;《琼林》出演蔡伯喈与及第士子骑马赴琼林宴。

又如原本《义仓赈济》出,演陈留遭遇荒年,官府开粮仓赈济贫民。但仓中粮米皆被里正贪污。赵五娘前来领粮,放粮官命里正赔偿赵五娘。赵五娘领了粮米在回家途中,里正将粮米夺了回去。而调腔本将原本此出分为《赈济》《抢粮》两出,《赈济》出演放粮官开仓赈济和赵五娘领米;《抢粮》出演里正妻子抢夺赵五娘粮米。

四是对原本的情节加以改写。如原本《文场选士》出中,丑(落得嬉)因侮辱了试官,被试官赶了出去,落第回家。而调腔本对这一情节作了改编,最后骆得喜因巧妙地回答了试官的谜语,也得以高中。调腔本在试官李奎要将骆得喜赶出去时,为两人设计了一段对白:

李奎:啊啾!啊啾!你一肚狗粪,送与我试官大人下酒?黑墨涂脸,赶出去!

骆得喜:哈……!

李奎:你为何发起笑来?

骆得喜:生员三年难过,要来告考。

李奎:我且问你,你几时会笑的?

骆得喜:生员落地会笑的。

李奎:怎么你落地会笑?我试官大人三朝才得会笑。我就把四笑与你猜,猜得着,就中了你。

骆得喜:啊,骆家祖宗,全靠四笑者呢!

李奎:两个农夫在田中笑?

骆得喜:久旱逢甘霖。

李奎:两个行人在途中笑?

骆得喜:他乡遇故知。

李奎:两个新人在房中笑?

骆得喜:洞房花烛夜。

李奎:试官与举子在场中笑?

骆得喜:金榜挂名时。

李奎:好!就中了。

又如原本《拐儿绐误》出中,只有一个拐儿来状元府行骗;调腔本《大拐》出增加了两个骗子,即大拐与马扁三,两人一起来到状元府行骗。原本这出戏的主角是蔡伯喈,全出戏由他主唱。而在调腔本中,大拐与马扁三成为主角,而且全出戏以两人之间的插科打诨为主。

另外,由于调腔本较原本增加了一些情节,因此,也增加了一些人物。如原本中牛小姐的丫环只有惜春一人;调腔本增加了爱春。又如调腔本因增加了《起兵》《闻报》《三战》等三出戏,这样,也较原本增加了刘备、关羽、张飞、吕布、探子等人物。

三、调腔本《琵琶记》的艺术特色

现存的调腔本《琵琶记》是调腔艺人的手抄本,为近代调腔艺人的演出本,而且在《落寺》出五戒加唱的一段忏文中,提到当时演出此戏的是串客,如云:

勿用算,勿用断,且把戏钱评一评。请问圣贤多少价?铜钱要葛八千八百文。八千元是先生得,八百付与管箱人。做本《琵琶》非容易,东廊进,西廊出,好似元宵走马灯。我们不比梨园客,都是串客老先生。戏钱分文都不要,只要几色好点心。神仙鸡,咔,杀两只;陈老酒,卟,开两樽;荔枝圆眼共柿饼,称葛百把斤,恭恭敬敬请我们,还你折折好戏文。若无点心来敬上,正生除网巾,正旦解布裙。弥陀寺煞带落,乌瞪瞪,大家看勿成。

显然,这段唱词是根据当时演出时抄录的。而由于调腔本是舞台演出本,因此,与原本相比,调腔本更适合舞台演出,具有较好的舞台效果。《琵琶记》的原作出于文人作家之手,虽具有较好的文学性,但缺乏舞台性,因此,在后来的地方戏以及昆曲在搬演《琵琶记》时,都要对原作作一些舞台演出方面的改进,调腔本也不例外。调腔本《琵琶记》对原本舞台演出方面的改进,

一是增强场面的热闹有趣。

调腔本对原本中一些单调沉闷、缺乏舞台效果的情节也作了调整。如《辞朝》出(汲古阁本《丹陛陈情》)中,原本只有一个黄门官,由其一人念一篇《早朝赋》,冗长单调。而调腔本增加为黄门官甲、乙两人,改由两人分念《早朝赋》,虽然没有减少原本的文字,但由于两人所念的节奏、语气等的不同,就改变了原本单调沉闷的舞台效果。

又如原本中多有一人从头唱到尾的曲调,曲文中无科白,场面冷清。调腔本在这些曲调中间插入一些科白,虽仍为一人所唱,但因中间插入了其他人物的科白,便改变了原本较为单调的舞台氛围。如《逼试》出(汲古阁本《蔡公逼试》)蔡母所唱的【宜春令】(【前腔】)曲,原本全为曲文,有蔡母一人独唱;调腔本虽仍由蔡母一人独唱此曲,但在唱词中间,插入了与场上人物的对白和动作,如:

原本因只有蔡母一人独唱,在场上的其他人物皆无动作和念白,舞台十分单调;调腔本在蔡母的唱词中,插入了一些动作及与场上其他人物的对白,活跃了舞台气氛,从而增强了舞台效果。

增加科诨,也是调腔本增强场面的热闹有趣的一个重要手段。如《登程》出(汲古阁本《才俊登程》),当蔡邕唱【甘州歌】曲时,曹一章、朱子贵两人在旁“装手势”。再如《考试》出(汲古阁本《文场选士》),当试官李奎叫到骆得喜时,骆得喜作“跳介”;李奎问他为何跳起来?骆得喜答道:“还做鲤鱼跳龙门。”又如《赈济》出(汲古阁本《义仓赈济》)粮官问里正米为何这样黑,里正“擦米,吹糠介”。吹起的糠进入了粮官的眼内,粮官“眼粘糠屑、搓眼介”。

为了烘托场面的热闹,调腔本还增加了许多合唱的形式,如《赏夏》出(汲古阁本《琴诉荷池》),原本【节节高】两曲分别由净、丑各唱一曲,而调腔本改为由惜春、爱春、院公、蔡福、乳母等人合唱,前面只是蔡邕和牛氏两人所唱,场面清静,最后两曲改由众人合唱,使得场面热闹,与前面清静的场面形成反差,从而产生了很好的舞台效果。

有的还由后台演员帮唱,如《登程》出(汲古阁本《才俊登程》)【甘州歌】(【前腔】)“谁家近水滨”曲,原本此曲为净一人所唱,调腔本将此曲改为由赴试士子合唱或轮唱,舞台上本来就十分热闹了,调腔本又在原曲中间,增加了一段由后台演员的帮唱,如:

杨柳青青,江头春又来。

燕子飞飞,海棠花正开。

朝暮盼多才,多才不见来。

一点芳心,芳心难摆怀。

相思病儿深似海,终日恹恹害。

春归人未归,物在人何在?

数归期,数归期,刚刚半载。

又如《落寺》出,调腔本增加了四首由五戒领唱、众人合唱的佛曲,而且众徒弟敲法器伴唱,场面显得更加喧闹。

二是更重视人物的心理刻画。如《小别》出(汲古阁本《南浦嘱别》),赵五娘与蔡伯喈临别之时,赵五娘特地交代:“解元,琴剑书箱挑在前面,书箱钥匙收好。”又谓“妻子禀过公婆,还须短送一程。”由此表达了五娘此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又如《迎亲》出(汲古阁本《再报佳期》),当牛太师差人来迎蔡伯喈去相府成亲时,调腔本为蔡伯喈增加了一句念白:“啊呀爹娘呀,恕孩儿不肖了!”表示了蔡伯喈此时内心的无奈。

三是在原来曲牌体音乐结构中,加入了滚唱。调腔本的音乐结构,仍属于曲牌体,但由于它是余姚腔和青阳腔的裔派,因此,其音乐结构也有着与余姚腔、青阳腔相同的特征,即在曲牌体的音乐结构中,采用了滚唱的形式。在原来曲文中间插入一些五、七言句,用一板一眼的节奏急念或急唱。而加入的这些滚唱,或是对原曲曲文的解说和补充,如《小别》出(汲古阁本《南浦嘱别》)蔡伯喈所唱的【尾犯序】(【前腔换头】)“我何曾想着那功名”曲,较原本增加了许多滚唱,如:

调腔本所加的开头三句滚唱“今朝别离好伤情,撇却双亲两泪零。一心只要供甘旨”是对首句的说明,表明自己一心要在家尽孝“供甘旨”,侍奉父母,并不要去求取功名。接着“此乃是幼而学,壮而行。堂上双亲命,张公相劝我去求功名”四句滚唱则是对“好教我难违亲命”的说明,正是由于父亲的逼迫、张大公的相劝,才去求取功名的。“男儿膝下有黄金,岂可低头拜妇人?礼下与人,必有所求。蒙妻送我到长亭,嘱咐言词紧记心。上托萍蘩并菽水,尽在深深此拜中”等滚唱,则是引出下面两句曲文,嘱托妻子好好看承年老爹娘。又如《汤药》出(汲古阁本《代尝汤药》)蔡公所唱的【青歌儿】曲,调腔本在首句“三年间谢得你相奉侍”前加了四句滚唱:“自从伯喈去后,陈留遇此饥荒。若无媳妇看待,焉能到得今朝?”这四句滚唱的唱词就是对首句“三年间谢得你相奉侍”的补充,具体说明这三年间赵五娘是如何奉侍公婆的。

有的滚唱则是对原文的引申,如《训女》出(汲古阁本出《丞相教女》出)牛小姐所唱的【惜奴娇】(【前腔换头】)“堪哀,萱室先摧”曲,在第五句“蒙爹严诲”下插入了“自从爹爹去朝天,孩儿只在绣窗前,两耳不闻窗外事,金莲怎敢步厅前”等四句滚唱,引申说明自己“蒙爹严诲”后是怎样做的。

四是增强语言的地方性和通俗性。由于调腔流行于浙江的绍兴、新昌一带,故在调腔本《琵琶记》的语言中,明显带有当地的方言特色,如“活八八”犹言“活生生”;“来带”犹言“在这里”;“结煞”犹言“收场”、“搭搭”犹言“尝尝”等,这些方言的运用,虽为其他地区的观众不熟悉,但受到了绍兴、新昌当地观众的欢迎,富有当地民间的生活气息,从而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调腔本《琵琶记》的语言也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调腔本的语言中,还用了一些俗语俚语,如《吵闹》出(汲古阁本《蔡母嗟儿》):“河里打上岸,雪里打出汗”、“头上黄泥臭,脚下松板香”。《逼试》出(汲古阁本《蔡公逼试》):“大孝披麻执杖,小孝麻布头巾。”《登程》出(汲古阁本《蔡公逼试》):“猪油炒菜,各人心爱。”(汲古阁本作《才俊登程》)这些俗语俚语用在曲白中,既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动。

调腔本还用谐音词来插科打诨,如《吵闹》出(汲古阁本《蔡母嗟儿》)蔡崇简与蔡母之间的一段对白:

蔡崇简:养子教读书。

蔡母:羊会读书,狗会耕田哉!

赵五娘:婆婆,养子教读书。

蔡崇简:指望他身荣贵,黄榜招贤。

蔡母:黄胖会挑盐,瞎子会挨纤哉!我孩儿青青白白,怕不会挣饭吃?

赵五娘:黄榜招贤。

蔡母:嗄,嗄!

蔡崇简:谁不去求科试?妈妈,我有个比方与你听。

蔡母:啊呀老贼!三日没有饭吃,哪里来的屁放?

赵五娘:婆婆,比方。

又如《考试》出(汲古阁本《文场选士》),试官李奎与骆得喜之间的一段对白:

李奎:今科遇着我风流试官,须要革故更新。

骆得喜:老大人要割股救亲,痛希希做勿来。

李奎:须要用心,各入号房。

骆得喜:馒头粉汤?

李奎:先领一对。

骆得喜:面盘。

手下:愿闻。

李奎:毛诗三百首。

骆得喜:狗污六千堆。

李奎:我是《诗经》上的毛诗。骆得喜:我是潭坂里的狗污。

由于说这些谐音词的多为具有滑稽性格的人物故这些谐音词的运用,既与这些人物的性格相符,又诙谐生动。

由上可见,调腔本《琵琶记》对原本的改编,既结合调腔的艺术特征与地域特色,又着眼于舞台演出,即通过对原作的故事情节、音乐结构的改编,增加科诨等,以增强演出效果。

[1]张岱.陶庵梦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高明.琵琶记[M].明弘治年间凌刻凌刻臞仙本.

[3]臧懋循.玉茗堂传奇引[M]//侯百朋.《琵琶记》资料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123-124.

[4]李渔.闲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6.

猜你喜欢
琵琶
琵琶哲人刘德海与他的《哲学笔记断想》
我和我的琵琶
我和我的琵琶
陈雯雯 我的生命里不能没有琵琶
琵琶老店琵琶声
国之吴琵琶、世界琵琶蛮——论吴蛮与中国当代琵琶艺术的初步世界化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琵琶仙·寒窗
“琵琶”和“枇杷”
我的“反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