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背二歌”音乐特色之研究

2015-03-18 04:01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巴山唱词音调

肖 珺

巴山“背二歌”音乐特色之研究

肖 珺

以田野调查所获一手资料为基础,研究巴山“背二歌”的音乐形式特色。首先分析并确认其体裁是高腔山歌,唱词与题材的特点及腔词关系。然后分析曲调的总体构成,从歌曲到腔句到主腔层层深入透视,简化还原出基础结构——核腔。最后通过实例分析核腔发展成主腔——曲调成品——曲调群的方法,呈现出曲调群生成的规律。据此上升其属于蜀地文化的风格认识。

背二歌;音乐特色;曲调构成;核心音调

巴山背二歌产生于大巴山一带无公路时期的漫长历史岁月,当时很多巴山人为了增加收入,专门从事在崇山峻岭间往外地背运货物的体力劳动,人们称这些巴山人之为背二哥。他们在背运歇息时,为了解除疲劳、抒发内心情感,会唱起各种题材的歌,就叫做“背二歌”。

近年来,众多学者从美学、历史学、文化学角度研究“背二歌”的特色,然而,有关其音乐特点的研究却甚少,偶或涉及,大多也相当浅显模糊,至今对其音乐面貌缺乏完整的描述,更谈不上特色的分析总结。这种状况,显然很不利于总结发扬其优点,为当代音乐艺术的建设提供借鉴。不难设想,“背二歌”既是一种音乐艺术,如果连它的音乐特点都不知晓,其它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根本,成了空中楼阁。因而,笔者认为,当前工作的当务之急,应该强调对“背二歌”的音乐形态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到至今未能澄清的基本问题。比如,它的体裁特点,究竟属于山歌或是号子或是其它?它歌唱的题材如何?弄清其体裁属性后,还需要认清它的曲调构成,即它包含多少曲调,这些曲调是如何生成的,是否存在着生成所有曲调的“核心音调”?如果有,又是采用哪些发展手法?此外,曲调形态和调式特点、词曲关系,都值得细加研究。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以期弄清它的音乐特色所在。

一、“背二歌”的体裁与题材特点

在民歌中,“体裁”是音乐形式特征的综合反映。中国民歌一般分为山歌、号子、田歌、小调、灯调等多种体裁。那么,“背二歌”作为一个著名歌种,它属于其中什么体裁呢?它的题材又有什么特点?

1.体裁定性

目前相关论著在有关“背二歌”体裁定性上不统一,大致有民歌、山歌与劳动号子三种观点。

方艾武撰文认定:“巴山‘背二歌'是流传于四川大巴山的一首民歌。”[1]筝鸣撰文述:“巴山‘背二歌'是四川流传较广的一首著名民歌”[2],属劳动号子范畴。南江县文化馆老馆长郑开江则认为“巴山‘背二歌'应属于山歌歌种,且有不同的题材和曲调的‘背二歌'”①据笔者采访笔录,2011年7月30号。。

对于同一歌种,学者们的看法竟然有如此差异,表明当前的研究认识还未达成共识。民歌说显然过于笼统,可置而不论。现着重讨论山歌说与号子说。我们知道,山歌与号子是两种差异很大的体裁,各有特定的音乐形式特征。大体上看,山歌是个人在山野或山道上自由抒发感情而唱的歌,其曲调高亢激昂,节奏十分自由;号子的体裁特征是风格粗犷豪迈、曲调简单并多重复、节奏规范统一并紧密配合劳动节奏。而山歌与号子说无异于南辕北辙,表明当前的认识还相当模糊,其体裁真相并未形成共识。笔者认为,对“背二歌”体裁的研究,首先应该基于歌种实际的曲调特征,其次要符合学术界公认的民歌体裁分类理论界定。综合以上两点,再结合笔者亲自考察分析的结果,笔者在以上诸说中,认为郑开江的山歌说最可采纳,并补充笔者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将其明确界定为“山歌中的高腔歌种”。民歌说与“号子”说都不可取,应该抛弃。号子说的依据主要是其在背运货物劳动中唱,但这实际上是很浅表的研究。蒲亨强教授认为:“劳动号子是直接产生并服务于劳动的民歌,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3]但巴山“背二歌”实际上并非伴随劳动所唱,而是在劳动打杵歇气时所唱。它的功能不是协调配合劳动节奏,而是自由抒发感情,且其音调悠长,节奏极自由,通常都有一个“前喊”腔,这些都完全对应高腔山歌的体裁特点。因此,我们应该明确定性为高腔山歌体裁。只有从这个体裁认识出发,才可能进一步认清它的其它音乐特征。

2.唱词与题材

“背二歌”作为高腔山歌,是多首同型歌曲的泛称。歌词内容广泛,涉及歌颂勤劳勇敢、反映劳苦、吟唱工具,但最多是表达爱情题材,这都符合山歌特征。歌词大都生动形象,从不同角度揭示古今巴山人的风俗和生活,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歌词格律以七言诗为主流,符合南方山歌的基本格律特点,如:“我打一杵来唱个歌,我是巴山背二歌。太阳送我上巴山,月亮陪我过巴河。”“今天陪你耍一天,明天要翻九重山。莫怪为夫没心肝,丢下背架缺油盐。”“太阳出来四山红,肩挑背磨到汉中,问你为啥这样苦,一家老小谁来供。”

但不时又有一些口语化的自由句式的格律,有北方山歌的形式特点,如:“通江河来,南江河哟,我(情兄儿)好喂小脚,我扯了三尺毛蓝布哦,我粘了一双我(情兄儿)鞋脑壳。”

这些唱词格律,表明背二歌基本的地方色彩,以南音为主,兼染北音色调。这与背二哥走南闯北的阅历有关。

二、唱词构成

研究“背二歌”的音乐特色,有必要从“背二歌”的词曲构成展开。笔者以目前采集所得的14首歌曲为资料基础,先对其词曲构成情况进行总体的分析和概括,再用音乐形态分析法观察其曲调构成规律和主题发展手法等音乐特色。

“背二歌”由歌词和曲调两大部分组成,要研究清楚它的总体构成特点,需从歌词和曲调的总体构成情况入手。前述题材特征部分中已初步说明“背二歌”唱词的题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下面笔者将进一步深入分析唱词构成的特点。

“背二歌”的唱词极富生活气息,地方色彩浓郁,使我们生动地触摸到巴山人的地方风俗情调、劳动生活的场景和朴实乐观的情感状态。这些内容集中体现在唱词的以下构成特点上。

1.衬词丰富多彩

“背二歌”唱词大多诙谐、风趣,多间用即兴演唱的衬词,以烘托感情。其衬词的基本特点有二。

其一,除常用的虚词外,亦喜用实词。如朱仕珍先生②代表传人之一,原巴中文化馆馆长。的《巴山背二歌》:

高高的大巴(哟)山(罗哟嗬嗬)’(那个)离天(啥)只有(情兄儿)三(罗)尺三’(耶嘿!)想要翻越(哟)’巴山(罗)顶(哟嗬嗬)’只有我背二哥哟’我(情兄儿)铁(哟)脚杆。(耶嘿!)

歌中除运用大量的虚词,突出抒情性和地方色彩,也不时穿插的实义衬词“贤友儿”、“情兄儿”等,是“背二哥”相互间的友善称呼,实际内容能加深相互感情,很亲切自然。如涉及异性的情歌,其衬词则变为“贤妹儿”、“情妹儿”或“情哥儿”等。如朱仕珍先生演唱的《上坎就到(情妹儿)凉风垭》:

(耶-嘿)叫声(咧)腿杆(罗)你莫(哟)耙(也唉)’(那)上坎(啥)就到(情妹儿)凉(也)风垭(也唉)。

店老(唉)板娘(哦)等着(也)你(哟哟嗬唉)’敞开(那个)胸怀(舍)在(喂)娃娃(也唉)。

你要(唉)想吃(哟)那热馒头(哟嗬唉)’你就慢步(慢步舍)我(情哥儿)往(哦)上爬(耶-嘿!)。

其二,衬词运用多而繁。几乎每句唱词中穿插衬词达四五个,结束时有长气短叹的一声甩腔—“耶—嘿”。衬词的频繁运用,相应增加了衬腔句,极具抒情色彩和巴山地域特色。这些特色表明配合的音乐必然自由抒情,富于浓厚乡土气息。

2.多用赋比兴

《上坎就到(情妹儿)凉风垭》中,描述背二哥们长途跋涉背运货物的艰辛和对生活的憧憬希望时,歌词第一、二句是运用直陈其事的赋,朴实通俗。第三句“店老板娘等着你”则运用兴,从劳动场面的“白描”转换到想象店老板娘这个温暖的目标正等待着渴望爱情抚慰的背二哥们。五、六句则采用了比喻手法,如用“娃娃”比喻背二哥,“热馒头”比喻温暖的乳房等,十分生动,新颖而又巧妙。一语双关,背二哥们对店老板娘的调侃,激发了他们内心的热情,表达出背二哥们的坚强与机智。

三、曲调构成的表层分析

曲调构成的表层分析是运用传统分析法研究“背二歌”曲调构成的一般音乐特色,主要表现在下列形式要素上。

1.音阶调式与音调

“背二歌”属五声音阶,以徵调式居多。音调以三音腔La、Do、Re最多,其次是So、La、do,另有少量,Mi、So、la,re、Mi、So,音调均以邻音小音程关系的“窄声韵”为主,符合四川山歌的常用音调,表明它仍然属于巴蜀色彩区范围。

2.旋法、旋线与音程

旋法以级进为主,曲调句幅宽长连绵,每个乐句一气呵成,曲调线多用上扬型、波峰型与高起低降型。最典型的音程是小三度,是曲调构成中最活跃的音程。其次是大二度音程,纯四度应用相对较少。无四度以上的音程。句尾段尾一般用波峰型旋法,总的特点是偏爱级进旋法和窄音程,体现出柔婉风采,旋线的上扬型、波峰型和高起低降,则又表现出豪迈、硬朗、明快之风采。总体上具有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特点。

3.节奏节拍

节拍以偶数拍子最典型。节奏较舒缓,没有太细碎的节奏,常用的节奏型是平均型和短长型,尤以后者较有特点。乐汇乐句的节奏布局前疏后密、前密后疏型均有。

4.曲式结构

基本是上下乐句的单段体。少有四句体一般也是上下句的变化反复而成。乐句结构较对称,并有“前喊腔、尾腔”等附属成份,反映山歌的典型特点。

四、词曲关系

1.同曲异词

以当代传人袁吉芳①巴山“背二歌”省级非物质文化传人,农民,现年58岁。的歌唱为例,常用同曲唱不同歌词。这一现象说明“背二歌”题材广,歌词量多,曲调相对较少,同曲往往采用重复变奏来配合多种不同的唱词,由此反映出民歌演唱的一般规律,“十唱九不同”,即配合的唱词不同,每人唱时就需要即兴发挥,导致曲调细节的不同变化。“万变不离其宗”,虽然曲调细节有变,唱词也不同,但曲调的基本框架和特色则大致雷同。

2.衬词与衬腔

演唱衬词的曲调称为衬腔。一般民歌的衬腔从结构上可分为曲首起腔、句间衬、句尾衬等类。从长度上分则有单音衬、乐汇衬、乐句衬等类。“背二歌”较多见的是曲首起腔、句间单衬这两类。

例1

一般“背二歌”的曲首都有一个起腔,又称为前喊的“耶”,像长舒一气,提醒注意,它的腔调很有特点,常似喊似唱、高亢上扬,一唱出就抓住人的注意,也起到打开喉咙的特殊功能。其次较多用的是单音衬,往往穿插唱词中间和尾部,如上列中的“哎、哦”,具有活泼情绪,连接实词的表现作用。另一类常出现在句尾,如上例中“耶,哎”,往往构成一个三音腔乐汇,音调成级进上行或环绕型,具有突出的抒情功能。

衬词、衬腔的运用使“背二歌”音乐色彩更丰富,表现了巴山人真切质朴的感情和区域地方特色。

五、曲调构成的深层分析

笔者运用近年前沿的“核腔”理论对“背二歌”的曲调构成规律进行深层分析,以揭示整体曲调构成的内在奥秘。简言之,是探讨整体曲调是依据什么样的基础结构体,运用什么发展方法而生成的。分析方法主要运用简化还原法,即按照相同相似类聚的原则,简化掉重复变奏的曲调细节因素,透视出曲调中最稳定的基础结构——核腔,再分析核腔生成曲调整体的方法和过程,以显现音乐的本质特点。

(一)曲调的主腔与核腔及腔曲关系分析

这里主要研究背二歌曲调的构成规律。听觉上各种“背二歌”曲调都有大同小异似曾相识感,表明曲调群有相当大的相似性。而其相似性形成的重要原因,则是因其均生发于短小基础性曲调结构。

这种分析方法侧重于音乐形态及分类特征,涉及对曲调作更细分类的几个术语[4],先解释如下。

“腔句”: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句结构。

“曲”:一首独立的声乐曲,常由若干“腔句”构成,乐段结构。

“主腔”:在“曲”中出现多次,位置较重要的主要腔句,类似主题概念,是曲调构成的基础。以主腔分类,既能以简驭繁,又具体可感。

“核腔”:对主腔再进行简化(删去重复音级)后得出的曲调型,结构通常相当于乐汇或动机,能更简明地体现曲调最本质的样式。

下面按照深层分析的观念和方法,以收集的14首“背二歌”为例分析其曲调构成,发现它们按相似性的程度不同可分两大类:

1.“完全相同”型。这类曲调有《我情哥儿忘了回》《我是巴山“背二歌”》《哪个叫你背那么多》《遭孽不过背二哥》4首。按类聚原则可合并为1曲,换言之,这四首歌曲的曲调完全同一,只唱词不同。用A标记其曲调材料。

为了更清楚体认其曲调的相同,下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人袁吉芳演唱两曲为例分析。

例2

例3

上两谱的曲调几乎一样,仅例3稍有简化,属“同曲异词”类。故可证这4歌实用同一首曲调配合不同的唱词。

2.“大同小异”型。有10首,其曲调虽然有一些细节差异,但基本框架结构相同,并都运用着一些“大同小异”的腔句,造成总体的很强相似性,给人似曾相识的感受,按照类聚原则也可合并成一首基本曲调。又因这类曲调的形态与A很接近,可视为A的变体,故用A1标示。

通过以上类聚分析,现在可以对“背二歌”曲调构成获得基本认识和结论:14首歌曲的曲调材料实导源为A。

细究起来,将分析目标更细致地聚焦于腔句,便可发现,相似腔句的运用是曲调整体相似性的更根本原因,由此可透视出曲调构成的本质。

现将全部歌曲所用腔句编号分类,将相同相似的编为一类,不同的另外分类,再将各腔句在歌曲中的运用情况作对应分析。便可发现,全部歌曲的曲调实际上基于五个腔句,如表1-1所列。

表1 -1 腔句材料类型表(以下曲调片段皆用C调记谱)。

再分析这五个腔句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如表1-2所示。

表1 -2 腔句与作品曲调关系示意表

上两表表明,“背二歌”全部作品所用五个不同腔句在曲调群中的运用率不同。其中,1、2、3号腔句运用重复率最高。由此我们可聚焦于这三个腔句作更细分析,发现三个腔句中以2、3号重复率最高,分别是11次。又因这两个腔句实为同质结构,3号腔实为2号腔的下方二度自由移位,都是窄声韵。故可将两个腔句视为同一腔句,这样一来,2号腔的实际重复率达到22次,是全部歌曲中重复最高的腔句。由此可确认2号腔为核心的主腔,简称为“核腔”①参见蒲亨强著《论民歌的基础结构——核腔》中的定义:“我国各地各民族民歌在音乐结构上都存在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基础结构',这个‘基础结构'即为‘核腔'。其内涵是:民歌音乐结构中,由三个左右的音构成的具有典型性的核心歌腔。‘典型性'和‘核心'这两个定语强调‘核腔'必须有广泛的概括性且能反映一定地域、民族的音乐结构之本质。”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3期。。它是构成全部曲调的基础结构,其它的腔句或起过渡作用,或由核腔派生而来。[5]当我们通过腔句分析突显出核腔后,实际上就找到了曲调构成的奥秘。核腔在全部歌曲曲调构成中具有基础结构的意义,体现了曲调群的本质特点,它通过采用各种变化手法发展成多个主腔,主腔又用各种变化手法继续发展为更多的腔句,不同有腔句又组合成多个具体的歌曲曲调。

通过以上逐层细致分析,笔者可以推论出:核腔在曲调中出现次数最多,证明了其“基础结构”的意义。它的基本形态是la do re,变形主要是sol la do。蒲亨强教授《巴蜀音调论》[6]一文中对巴蜀音调的形态特征做了深入研究,得出蜀调的音调特征是窄羽型级进式的核腔la do re。这与笔者分析背二歌所得结论不谋而合。由此也证明“背二歌”曲调风格属于古蜀区域体系。事实上,巴山地处蜀地,它采用最典型的蜀地音调是非常自然合理的。根据以上对曲调结构的深层分析,可得出一个地域风格的宏观结论,“背二歌”的曲调体系是蜀音风格的具体体现。

2.“背二歌”典型曲目音乐分析

以上是笔者对“背二歌”音乐构成的逐层透析,并归结出其核腔是la do re,属于蜀音风格。下面以典型谱例对其音乐特色再加论证分析,以便更清楚地认识巴山背二哥音乐的具体特色。

下面以当代代表传人所唱典型曲目为例分析。

例4

注:堂匠可为工匠之意,屋里为家里之意。

上曲只有两句,但曲调具有典型性。全曲以mi开头,叠唱三次然后下行到do,整个第一句用环绕旋法始终在do、re、mi上环绕或级进。其音调结构为“中声韵”。第二句出现了la音,特别之处在终止式上,按一般西洋的调式理论,全曲应煞于do音,可它却一反常态地煞于从未在曲调中出现的属音sol上。这种煞法蒲亨强教授称为“异调”终止式,在川东南一带流行较多。第二句音调的核腔为sol、la、do,属窄声韵。而“窄声韵广泛运用于南方各省区,特性音程为小三度,音感思维偏爱狭窄,此特点巴蜀古文化区表现尤为显著。”[7]由此推断,巴山“背二歌”的产生、传播范围的确在巴蜀古文化区大巴山一带。

例5

上例唱词为七言四句体,全曲是无偏音的五声徵调,一开始从高音区急唱,在主音sol上自由延长,接着上扬到re自由延长,呈示全曲的“核腔”la do re,此核腔在全曲中多次以原型与变型的形式反复出现,奠定了全曲的音调基础,也表现出蜀地山歌的典型音调特点。

全曲旋线多用平起上扬走向,节奏多用平均型,表现出高亢激情、自信平稳的特点。结构为上下句变化反复的单段体;开始的前喊腔以主音“sol”开唱,第一句曲调走向为级进上行,句幅宽长延绵,乐句一气呵成。第二句旋线高回婉转、错落有致。尾音回到主音sol,以加强调式感。第三句是第一句的再现,第四句前半句是第二句的展开变化,后半句又回归主音sol,完满结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巴山“背二歌”的音乐既具有南方高腔山歌的典型特点,如高亢自由,多用拖腔,多用自由延长音,运用窄声韵的典型核腔等,同时也具有它的自身特点,如多在高音区行腔,多用上扬式旋法,节奏较平均单纯,唱法豪迈、干脆利落等。表现出巴山人坚定自信朴实的性格特点。

以上两曲也有共性存在。从音调看,两例均以核腔la do re运用率最高,音域很都宽广,行腔高亢悠扬,干脆利落,具有粗犷豪放、自由抒情的特色,唱的开始都有似吼似唱的前喊腔,比较南方山歌显得更粗犷豪迈,鲜明表现出巴山人的性格。结束时也有一声甩腔与前喊形成呼应,极具地方特色。

结 语

“背二歌”是巴山人个性的张扬和情感的流露,是巴山人千百年来艺术继承与创新的结晶。本文初步探索其音乐的总体面貌和特色所在,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巴山“背二歌”的音乐特色和价值。笔者始终认为,无论“背二歌”有多少不同方面的价值和特点,但它作为民歌歌种的存在,最根本价值仍在音乐艺术方面。只有将它的音乐本身研究清楚,还原它的历史面貌和风格色彩,它才有存在和继承的理由,才可能为其它多侧面多角度的研究提供最基本的材料和观点,才可能永远保留它固有的音乐艺术魅力,为当代音乐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责任编辑:黄向苗)

[1]方艾武.浅析民间艺术巴山“背二歌”[J].大众文艺理论,2009.

[2]筝鸣.巴山“背二歌”音乐美学特性探究[J].音乐探索,2008.

[3]蒲亨强.中国音乐的新视野[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6.

[4]蒲亨强,曹本冶.武当山道教音乐研究[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166-190.

[5]蒲亨强.论民歌的基础结构—核腔[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

[6]蒲亨强.巴蜀音调论[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1).

[7]蒲亨强.荆楚遗音、奇卓不群[M]//寻千年楚声遗韵.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271.

Research on Musical Features of“Porter's Song”of Ba Mountain

XIAO Jun

Based on raw data from field work,the research is carried on musical features of“porter's song”of Ba Mountain.Firstly,analyze and affirm the style as mountain songs of high tune,the features of lyric and theme,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elody and lyric.Then,analyze the total formation of melody and perspectives from songs,melody sentence to main melody sentence,and reduce to basis structure,i.e.nuclear tune.Finally,analyze the method that develops melodies from nuclear tune to main melody sentence via examples.According to the knowledge,the style of regional culture of Sichuan can be understood.

porter's song;musical feature;construction of melody;nuclear tune

J607

A

2015-09-24

肖珺(1986— ),女,四川巴中人,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音乐学院助教,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重庆401120)

猜你喜欢
巴山唱词音调
唱词(外一首)
巴山送红军
巴山背二哥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巴山背二哥
巴山背儿哥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你可以相信电话那头的人吗?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