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刚
摘 要: 在“微时代”里,高效语文课堂必须适度制作、运用、渗透微课,为学生学习提供更有效的课程资源和绝佳的自主探究学习平台。作者在悉心揣摩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富有创意地解读教材文本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文本,积极打造个性化的有效语文课堂,进而让语文课堂向共生、共享、共长、共赢模式转型升级。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微课 转型升级
随着现代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悄无声息地进入“微时代”,生活在一个微博、微信、微电影的时代里。而在当前这个“碎片化”、“泛在化”学习盛行的微时代,充盈个性的微课呈井喷式发展,微课视频在互联网上海量涌现,潇洒展示自我的微课大赛蓬勃兴起,大江南北的微课明星纷纷闪亮登场。面对“微课来袭”,高中语文教师既然身不由己,岂能一味墨守成规,完全沿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虽然不能盲目追风,轻易“翻转课堂”,但是何不适度运用现代化手段,顺势积极打造个性化的有效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积极转型升级呢?
一、高效语文课堂必须适度制作、运用、渗透微课
在门类齐全、学习任务相对繁重的高中教学中,习惯“文火慢炖”的语文教师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高中语文课堂只能是高效课堂。从语文教师的角度讲,高效高中语文课堂,顾名思义,是指促进学生高效思维、高效学习语文的课堂;从学生的角度讲,高效高中语文课堂是指学生获得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语文素养的课堂。如果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千篇一律,那么作为主线的教材与作为主体的学生及作为主导的教师会彼此游离,师生都会感到课堂气氛沉闷,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谈何高效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如何避免无效劳动呢?教学投入相对较少、负担轻但教学效益相对较高的课堂教学无疑能避免无效劳动,而适度制作、运用、渗透高性价比的有一定留白的微课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教无定法,课堂教学应该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务必得法的理念下,教师可以自由灵活地选取各种样式、各种方法、各种手段。适度制作、运用、渗透高性价比的微课,绝不是为了盲目地追赶时髦,绝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更不是为了“微”而“微”,而是高效语文课堂必须对具有前瞻性、开拓性、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研究和大胆的实验,取微课之所长、避微课之所短,从而贴合微时代学生的新兴学习习惯——多元化的学习、分割学习内容及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学习,为引导学生学习提供一种更有效的课程资源和绝佳的自主探究学习平台等,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摇曳多姿,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较显著且全面协调的发展。
如我教授苏教版必修三的《非攻》时,过去总是介绍完墨子及墨家后就请学生为全文断句,导致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最近我制作、运用了一堂一刻钟的有较多留白的微课——《我熟悉的趣味断句》,重点介绍了一张由生性吝啬的富翁与教书先生签订的聘请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一份张姓老翁留下的遗嘱:“张一非我子也家产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执。”一副对联:“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猪仔大似象老鼠死精光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一纸婚约:“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黒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学生对句读学习饶有趣味,很好地掌握基本的断句方法,毕竟学习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我总结实践后认为,微课可以为主要内容的学习蓄势,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突出教学重难点等;微课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之间的巧妙过渡,从而使课堂流程清晰;微课也可以让课堂的小结水到渠成,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热情。
二、积极打造个性化的有效语文课堂
高效课堂的前提是积极打造个性化的有效语文课堂,如果是无效课堂或与语文无关的课堂,那么自然谈不上高效课堂。要打造有效语文课堂,必须注重教学谋略,跳出单一的课堂教学,驾驭、规划整个语文学科教学。战争中一个谋略的成功运用,可以赢得战争,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同样,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谋略运用到现代母语课堂教学中,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创新型教育注入新鲜而灵动的活水,正确引领学生对母语的学习。要打造有效语文课堂,必须充分调研课堂教学现状,始终用语文的方法思考语文课堂,找准课堂教学中阻碍提高教学效率的症结。比如教学设计思路是否明晰,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低效环节、无效环节、负效环节。梳理和整合所收集的问题,结合理论和实践,以刮骨疗毒的勇气、以猛药去疴的决心对症下药,从容而灵活地运用有效课堂教学方法,大力提高课堂的教学谋略水平和教学策略水平。
在悉心揣摩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富有创意地解读教材文本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积极打造个性化的有效语文课堂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师不能脱离教材文本肆意拓展或随意曲解,也不能过于依赖教材文本,或者人云亦云,消极刻板地解读教材文本,甚至机械套用教参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有具备高超的、独具特色的解读文本的能力,才能变无声无色的语言为有声有色的语言,在文本的留白处寻求言外之意,真正读懂作者的心,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大胆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心声。富有创意地解读教材文本,离不开重新把握教材的教育价值取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仅仅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材料,绝不是顶礼膜拜的对象。语文老师要依据文本的言语价值、母语价值、文学价值、史料价值、教育价值,对教材文本进行合理的增删调换。当然,在深入钻研教材文本后,我们会发现每篇文本的价值可能各有侧重,这决定每篇文本的核心价值含量,核心价值含量是确立有效教学谋略与有效教学策略的原点。
如我在研读苏教版必修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发现渑池相会这一情节格外耐人寻味,尤其是蔺相如所说的“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一句。公元前279年,蔺相如追随赵王赴渑池与秦王相会。会上,秦王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其强力威压,迫使赵王为其鼓瑟,而秦王却不肯为赵王击缶。而蔺相如以“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相威胁,终于迫使秦王“为一击缶”。有一部分读者认为蔺相如凭借“士可杀不可辱”迫使秦王就范,也就是认为蔺相如用自己颈项里的血,即用自己的生命逼迫秦王就范。这样的读者,对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还停留在完璧归赵这一情节,认为蔺相如一如既往地“头与璧俱碎于柱”。如果悉心揣摩,实际上蔺相如危及秦王性命,才会有“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原来“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别有一番用意,蔺相如机智地靠近了秦王,几乎零距离,跪着的蔺相如随时可以将缶敲向几乎席地而坐的秦王。如此研读,在随后的课堂教学引导中,蔺相如的形象自然跃然纸上。
三、语文课堂向共生、共享、共长、共赢模式转型升级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师生共同参与的艺术,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更是一门值得积极探索的艺术。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师生、生生和谐交往,积极展开互动,共同发展的开放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复杂的生成性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预成性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言意、象境、形神、理趣等全方位共生的过程。在这个共生的过程中,师生、生生自由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尽情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和思考。新课程下的课堂承认发展中的学生的差异性,重视学生发展的独特性,注重营造新的有差异的生态课堂文化。这种有差异的课堂将决定每个学生发展的高度,假如没有共生、共享,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打造有差异的课堂,不可能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好的发展。实践证明,共生、共享有助于师生共长、共赢,因为共生、共享就是追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与智慧的互相激活与共生共享,这样的语文课堂自然超越低层次的课堂教学,进而迈向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生命气息、文化气息的高层次课堂教学,这样的语文课堂自然有助于师生共长、共赢。师生甚至包括家长、专家学者、热心语文教学的社会人士都可以成为共生、共享、共长、共赢的一分子,尽可能创造合作良机,搭建合作平台,完善合作机制。教师可以适度制作、运用、渗透微课,学生自然也能适度制作、运用微课;师生甚至可以同台竞技或互助合作,共同制作、运用微课。师生共同参与制作的微课,在本班温习时使用,会有格外的成就感,在平行班或以后的班级中运用,可以收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语文课堂要实现向共生、共享、共长、共赢模式发展,语文教师要尽量捕捉学生课堂上的闪光点,尽量营造宽松、合作、和谐的民主教学氛围。唯有营造如此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才能确立、保护和捍卫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才能使每个学生始终拥有一个相对安全、自由和开放的心态,从而有利于师生、生生积极开展平等对话,真正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有利于思维活跃的学生得以尽情释放个性。这样的语文课堂自然会是一个富有生气、充满奇思妙想的课堂,自然会是一个灵动的、飘逸的、出人意料的语文课堂,自然而然地实现语文生态课堂的共生、共享、共长、共赢。达到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中所描绘的理想课堂境界:“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与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高中语文教师理应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发展,进一步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及其核心价值,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的生命,进一步展示教师充满无限魅力的智慧。共生、共享、共长、共赢课堂模式有待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完善,我将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态继续大胆实践。
参考文献:
[1]黄昭明,戴礼章,黄琼.走向高效课堂[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13.
[2]新课程的教学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