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章
摘 要:小学生习作时常出现四种现象: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有话写不出来,三是写不具体,四是提笔忘字。针对这四种情况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提供先行组织者,让学生把话说出来;提供“脚手架”,让学生写具体,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创设情境;先行组织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8-0031-03
1959年8月19日,冰心老人在《再寄小读者》中,提到小学生习作所存在的问题:是不是有时候觉得提起笔来无话可说呢?或是心中有话笔下写不出来呢?或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而只好以“好看极了”“好玩极了”“有意思极了”等简单模糊的字句,轻轻带过就算了呢?还有,你们是不是也有“提笔忘字”,在信上日记上写下许多错字的时候呢?概括起来无非四点: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有话写不出来,三是写不具体,四是提笔忘字。五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小学生习作所存在的问题,依然是这些。如何解决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
无话可说的原因大体有:没有亲身经历;记忆模糊不清;不知从何说起……因此教学时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经历,帮学生回忆,让学生有话可说。
(一)提前布置,让学生亲历亲为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观察作文,如果事前没有观察,课堂上怎么可能有话可说?因此,编者在《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课后习题中就提示我们要提前布置观察任务:⑴泡泡豆子,每天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⑵和同学一起去观察蜻蜓的飞行,还要把观察的结果记下来。这两个任务,其中蕴含了习作方法:除了看变化,还要记结果,这样才能累积习作素材,才能有话可说。事实证明,这个方法有效,习作前真正泡了豆子,去观察了蜻蜓的同学,作文就写得比较好。
(二)情境再现,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些事过去很久了,有些人分别很久了,有些景看了很久了,难免出现记忆模糊的情况。此时,教师就应该帮助他们回忆,唤起他们的知识储备。
1.视频展播,唤起记忆。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习作前,播放一些旅游景观宣传片、校园某处的景物、乡村的小桥流水人家……让学生明白抓住一点,说出特点。
2.小组交流,互相启发。因为不同的学生见识不一样,描述的对象不一样,侧重点也不一样,表达的方法不一样,语言的风格不一样,抒发的感情不一样,他们聚在一起,交流所见所得所想,就能起到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相互启发的效果,从而打开话匣子。
3.选定切入点,打开话匣子。人有时就是这样,事情做多了,景物看多了,人认识多了,叫他写一个人,写一处景,写一件事,却无从下手了,就像我们平时逛商场一样,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知买啥了,其实这是目标不明确的缘故。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把好审题关,例如,审清写作对象(自然景观),审清写作范围(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审清写作数量(一处),审清写作重点(奇特之处),审清写作顺序(空间位置的转换),有的还要求写具体表真情等,同时帮助学生围绕要求选好材料。选材通常可分三步:首先广开思路,联想在题目允许的范围内有哪些可写的内容;然后将能用的材料罗列出来,看哪个材料更具典型性;最后再根据题意,选择最有表现力、最具体而新颖的材料,并安排好主次详略。这样不但有话可说,而且能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二、提供先行组织者,让学生把话说出来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它是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
(一)概括原有认知结构,形成先行组织者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是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在此之前已经学了相关的四篇文章:高傲的《白鹅》,将军派头的《白公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习作之前,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概括此类文章的写法:
1.出示两表格,从表中你发现什么?(异同点)
2.交流:
①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②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A.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
B.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
C.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得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抓特点,围绕特点来写)
通过这些内容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他们认识到本次习作就是把以前认识的鸡狗之类的动物的特点写出来就行了,这样他们就有话可说了。
(二)拓宽原有认知结构,形成先行组织者
仍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为例,虽然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了许多小动物,在一年级课文中也学了一些动物的特点,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认识了这些动物脚的特点;《比尾巴》中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伞,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这些都是动物某一特征。三年级的《燕子》《翠鸟》,主要从外形和行为特征进行描写。而本次的习作,除从小动物的外形、行为等进行描写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实例,体现它的性格特点,如白鹅的高傲,白公鹅的将军派头,猫的古怪,母鸡的慈爱尽职,而且要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让学生言之有物。
三、提供“脚手架”,让学生写具体
习作中,用“好看极了”“好玩极了”“有意思极了”等简单模糊的字句轻轻带过的同学为数不少。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只进行简单叙述,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缺乏具体描写,内容空洞。所以应该为学生提供“脚手架”,让学生明白除叙述之外,还要写具体。
(一)任务分析,写具体
所谓“脚手架”就是在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搭台阶,每一个台阶就是一个支架,形成一个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将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引向深入。我们把学习任务分解的方法叫做“任务分析”法。
如一位老师在指导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习作八——场景描写《抢手指灯》时,他是这样分解任务的:(1)游戏前,聚焦心理:我想采访一下同学们,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心里在想什么?(2)第一次游戏,聚焦动作:获胜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抢到手指灯的?没抢到的同学,是什么原因没抢到呢?如果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做?(3)第二次游戏,聚焦语言:两组同学玩游戏的时候,你是怎么为你的支持者加油呐喊的?其他同学呢……就这样老师一步步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引导学生写具体。
(二)展开想象,写具体
教师抓住课本中能触发学生想象的诱导物(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优美的音响……)进行适当点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把事物写具体。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上课文《月光曲》中,“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的联想就是作者的想象,通过想象把曲子的强弱快慢,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学后,可以提供一幅画,欣赏一首歌,一张剪纸,一段舞蹈等,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
(三)扩展情节,写具体
作文时,有些同学只习惯于概括叙述。怎么办呢?行文中如果学会多问几个“怎么样”就能够把情节写具体了。
例如:有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到:“有一次,我在教室写作业,写着,写着,遇到了一道难题。我想了很长时间,还是做不出来,这时我的同桌李洁走过来,耐心地帮助我。最后,我终于把那道难题做出来了。”就显得很笼统。
如果我们根据文章的思路,多问几个“怎么样”,就可以把这段文章所记叙的情节具体生动地展现出来。如:遇到了一道怎样的难题?做不出来时,我是怎样想的?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同桌是怎么帮助我的?他对我是怎么说的?我是怎样开窍的?等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自问,我们就会描绘出一幅具体生动的画面。
(四)选择不同角度,写具体
在作文中对事物的描写要依据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主后次……还要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不同的感受进行描写,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内容充实。如下面一段话:
一串串绿色的指头尖大小的葡萄,晶莹透亮,像珍珠一样美丽,挂在葡萄架下;又像小猫的眼睛,躲在叶子下面一眨一眨的,惹得我都流口水了,我多么想吃它呀!我小心地摸摸葡萄,凉凉的,润润的,滑滑的,就像婴儿的脸一样舒服,没熟的葡萄还有点硬,熟透的就软软的,只要你轻轻一掐,葡萄感觉就哭了,泪汪汪的,流出汁水来。葡萄的果肉是半透明的,还有很多细细的,好像天鹅绒似的。
摘一颗放在嘴里,呀!好爽呀!你要是不小心,葡萄就自己滑到喉咙里去了呢!比吃果冻美多了,甜甜的,酸酸的,可是,多吃几颗,就越来越酸。要是你太贪吃,就是你喝水,喝粥,也让你酸得捂住牙直叫唤,你呀已让葡萄酸倒了。谁叫你谗呢!
本文不但从葡萄的数量、颜色、大小、质地,还从人物的动作、感觉、想象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描写。
正如冰心老人所说:语文是一门基础知识,是一门工具学科。学好了语文,我们才能很好地了解其它的课文,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好作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巧用方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