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争功,多思过

2015-06-03 14:54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保质罪过悼念

偶然从凤凰网上看到了BTV(科教)的一段视频: 15岁少年网上学习如何一刀毙命,杀死室友。后在接受警察讯问时竟淡定坦然:“我不知道什么是年少轻狂,我只知道胜者为王。”这句话比起他杀人的行为更让人不寒而栗。

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结果吗?我们的一切教育都离不开思想品德渗透,况且还专门设有思想品德课,这就是他在十余年成长中形成的人生观吗?酿成这样的悲剧结果,家庭肯定绕不开,家长自然难辞其咎,难道学校就可以隔岸观火,全身而退吗?我想问:作为孩子退学前的学校,对今天出现的悲剧持什么样的态度?解恨?惋惜?冷漠……有无负罪感?

学校以培养多少状元和高升学率为荣,却从未听说以多少退学率多少走向社会成为不良少年率为耻。多争功,不思过,似乎成了不少学校的思维定势,有时不惜牵强附会。安徽蚌埠一中竟然因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埃里克的妻子吉娜曾在该校就读就大肆宣传,且鼓励学生向其学习。一度让人哭笑不得。

学校本为圣地,市井、污浊之气不可侵犯。可如今只要是能给自己贴上金的,哪怕是蛛丝马迹也要顺藤摸瓜。可是对于前边那类“不光彩”的事情呢,没有一个学校站出来说:这是我们培养的学生,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2007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一起枪击案。韩国学生赵承熙枪杀32人。这是何等的罪孽深重!在遇难者的悼念仪式上,丧钟敲响33声,悼念碑33块——32名遇难者和自杀的枪手赵承熙。碑旁的一张留言条上写道:“……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简单的一句话,沉重的责任感!不是简单粗暴地把所有的罪过都推到了犯罪者的身上,而是在他的罪过中寻找自己的过失。我们的学校就是缺乏这样的责任感。

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人才”,还是培养“人”呢?让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下成为合格的人,比培养出一个人才要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对所谓的“状元”“北清率”沾沾自喜,而对那些看似不能成才的学生却无人问津、弃之一边。如果1真的大于10或100,那么这个“1”既包涵正面的,也蕴藏负面的。

龙应台曾说,父母对于孩子也有一个保质期,在这个保质期内要发挥你保质的作用,否则,保质期过了,想管也没办法了。学校也应如此,不能满足于在保质期不腐烂就行。要知道,学生一天中最重要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学校有责任在他出现变质隐患的时候多下功夫,防止变质。从某种角度来说,学校的保质功效应该比家庭更强才行,而不是简单地推给家长或社会。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造就人才是题中应有之义,培养出不良少年则难脱其责!少争功,多思过——学校教育也该有一个转型了。

猜你喜欢
保质罪过悼念
沉痛悼念周铁农同志
沉痛悼念何鲁丽同志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沉痛悼念周常林先生
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 促进小学美术的“保质”
俄罗斯刑法罪过原则研究
初三政治教学的保质性探讨
复杂罪过:交通肇事罪共犯的理论支撑
谁 的 罪 过
沉痛悼念黄荣波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