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下)

2015-06-03 14:58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范文名著红楼梦

“语文主题学习”的概念

我们提出的“语文主题学习”是这样一个思路:希望学生通过欣赏、分享、诵读、比较和模仿打下阅读的基础。但是,对一个学校、对一个老师来说,选择这样一些能够让学生去阅读的图书还是有困难的,于是我们就开发了适合特定学生、特定年级和特定单元学习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这个阅读量看上去确实很大,而且是要求课内阅读,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调查数据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阅读完全是可以通过课堂完成的。

中小学生应该有多少阅读量?

关于阅读量,好多名家都通过自己的阅读经历提出了一些想法,像张光斗说:“如果一本书10万字,那么每个中小学生每年读40本书,一年就是400万字。”《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孙幼军说:“以平均每本书10万字计算,中小学学生每个月至少应该读一本,认真地读,而不是走马观花,能读两本更好。”原国家教委柳斌主任说:“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则一年之内,可达到36万字,十二年则可阅读430多万字。所以,中小学阶段阅读500万至1000万字应当是合适的。”说这样一些话,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都要培养,但是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不同的读物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能力,让他理解不同的事物,一定要基于他的生活。你看,在没有进行课改之前,我们小学一年级的教材,我随便想起一篇——《小八路》:“他是谁?你看他身穿军装,头戴军帽,脚穿草鞋,胳膊上还有臂章。原来他是个小八路。你看他长得多结实啊!他一定跟着八路军跑过很多路、打过很多仗,他真是个勇敢的小八路。”这是给六岁孩子学的课文,六岁的孩子看了这篇课文之后他会怎么想呢?首先,小八路是什么?有没有小七路?有没有小六路?这个路跟狗熊一样不一样?也就是他没法理解。我曾经讲到过一个课例,一个老师跟学生一起学苏教版的《小池塘》(一年级),教师说“这些池塘边的芦苇像睫毛一样”。我就问旁边四个孩子什么是睫毛?一个孩子说睫毛就是眉毛,这个孩子最接近这个说法。一个孩子说睫毛就是芦苇。另外两个孩子说不知道。我们不要高估孩子,正像我们不能低估孩子一样。

还有一课选了《王二小》:“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着八路军放哨,有一天,敌人来扫荡,走到山口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什么是儿童团员?什么叫放哨?谁是敌人?扫荡是怎么回事?不能把这几个概念搞清楚,学生基本上就糊涂了。小孩子,特别是低段,即一到三年级的时间段,一定要基于孩子的生活,他才会阅读。包括现在我们的教材里边一些文字也是值得商榷。苏教版相对编得还比较好,但还是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小学一年级就有一篇文章叫作《春到梅花山》,这个课文就太南京化了。这个梅花山,只有南京有,能够看到梅花的孩子太少了。我想我什么时候见过梅花,我可能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没见过梅花。至于梅花山,那就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了,孩子们就没法理解。再如《草原的早晨》也是如此。我们一年级段尽是一些这样的课文,你看台湾一年级的课文是什么,它就是《天亮了》《上课了》《我的一家》,就是孩子们身边的生活。不是说我们只能学身边的,而是特别的年龄阶段、特定的认识水平需要从身边的开始。

孩子们有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由我们的想法和感情来代替他们的想法和感情,那这样就是愚蠢的。像把《匆匆》《春》这些朱自清的名篇,我们成人特别喜欢的文章编到小学教材里,就是没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你问一问小学生,他会喜欢《春》吗?他会喜欢《匆匆》吗?我曾经对小学生做过几次调查,每一次调查他们对这两篇文章的喜爱度都是“倒数第一、第二、第三”这么一个位置。

为什么呢?他这个年龄,喜欢故事,你非要逼着他学这种所谓的名篇范文,我觉得他没办法学好。什么时候他会喜欢范文呢?他会泛读的时候,他就真的喜欢范文了。小学生会泛读吗?你让他泛读难死他了、烦死他了。但是有一天到初二了,他开始学会泛读了,他也喜欢范文的情调了,这个时候大量泛读的阅读期就开始了。所以,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应该是大量的故事书、历险记、童话,我们喜欢不等于孩子喜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推荐的好多书目孩子不喜欢的原因。九年制课标修订之前,我们课标推荐的那些书,哪一本是学生喜欢的呢?几乎没有。为什么?这是我们成人的视角,是我们认为很重要认为孩子应该去学习。

好多家长和我说,你家孩子喜欢读书,我家孩子不喜欢读书。我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不喜欢你给他的书。我们家长现在带着孩子到书店去,一买就买提高成绩的书、马上见效的书、他不喜欢的书。所以,孩子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不喜欢家长给他推荐的书。

现在出版界也有一个误区:好的名著被改编成学生读的连环画,还有一套书就是把四大名著改编成小学生读的连环画,这是非常愚蠢的一件事儿。叫小学生读《红楼梦》,他能学到什么呢?你是害了《红楼梦》。为什么?就是他再也不读这个玩意儿了,因为他知道这个是不好的,结果到了成年他也不读了。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我选了10名学生,问他们“你喜不喜欢《红楼梦》?你是什么时间读的《红楼梦》?”有7名学生说喜欢《红楼梦》,这7名学生是什么时候读的《红楼梦》呢?一个是高一寒假,一个是初四到高二,一个是高一暑假,一个是高二,一个是高一暑假,一个是初四暑假,一个是高一至高二上学期。还有3名学生不喜欢《红楼梦》,全是在小学和初一读的《红楼梦》,从此他就不喜欢这玩意儿了,你伤了他的胃口。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把好的东西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送给孩子。

其次,有些名著是有特定内涵的,并不适合孩子读。费孝通说:“我小的时候,还没现在的孩子们幸福,很少有专门为孩子们写的书,我只能从爸爸妈妈的书架上找书看,比如说《三国演义》《水浒传》,里边说你一刀我一枪的,很精彩。”我始终不建议孩子们读《水浒传》,这个书没有一定的见解能力会出问题。因为它里边好多内容容易迷惑孩子,那种义气,那种杀杀砍砍很容易使孩子去模仿。

再一个,好多名著是挺好,但是不是孩子的名著。还有呢,有人心非常好,觉得孩子们读名著这么厚读不了,所以就把它缩写了。这一缩写可坏了,情节一删减,人物也不丰满,从此孩子就不喜欢了。书店里有好多这样的书,特别危险,一定不要读这种缩写的书。缩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只有极个别的作家,那些驾驭能力非常强的作家,而且写得非常好的作家,才能够缩写出来。所以这些缩写的书我不建议去读。

还有,要警惕假的少儿书籍。我举一个例子,《科学家爷爷谈科学》这本给小学生读的书,是一个著名科学家谈地球资源。随便拿出其中一段话来你就读不懂,连我们都读不懂,小学生能读懂吗?里面谈到“矿石”的时候,它说“矿石是指一种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够从中提取有用成分的自然矿物聚集体”。这不越搞越糊涂么。

降低阅读起始的期望,不带任何附加条件

2006年我到太原去,太原的一个语文特级教师告诉我一个叫他很不安的例子,就是他的外甥女,从此就不喜欢旅游了。为什么不喜欢旅游呢?因为只要一旅游,她妈妈就让她写游记。阅读也是这样,有好多家长,一阅读就让孩子写读后感,一阅读就让孩子干什么事儿,所以搞得孩子也不愿阅读了。因此,我们千万不要着急,只要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你不让他写,他也忍不住。

要培养孩子阅读的成就感

在孩子进步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给他创造一些精彩,给他一个鼓舞。比如说,和课外互补一下,我们先读个什么,再去读课文的时候,读了和不读是不一样的,那么他就体会到成就感。

比如学生特别喜欢一个电视剧、动画片或者是电影,那么你就选择一些和那个有关系、能够帮助他理解的一些文章让他读。之后他再去看电视,再去看电影,再去看舞蹈,这样他就特别有成就感。当然,开一些家庭的读书报告会、班级的读书报告会或是小伙伴之间的读书报告会,等等,这都会培养孩子的成就感。

在集体中引导孩子的阅读

如在中国台湾、在新加坡,你经常会在教室里、走廊上、一些活动空间,看到阅读数。在这个学期要读的20本书,读过的苹果是红色,没读过的苹果是绿色或是白色的。让学生互相竞争、互相比较、互相分享。给孩子出一些书,出一些孩子的专集、书函,放到图书馆作为孩子们的阅读资源,那么这些都对孩子起到非常好的激励作用。

一位哲学家他曾经回答提问的时候说的话。人问:“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选择干什么?”他说:“阅读。”又问:“如果你已经被囚禁在牢房里,你干什么?”他说:“阅读。”又问:“如果已经到了世界末日,你今天打算干什么?”他还是说:“阅读。”

有人问美国一位著名的成功人士:“如果你的事业失败了,你干什么?”他说:“阅读吧。”又问他:“如果你失业了,你干什么?”他说:“要提升自己,阅读吧。”又请教他说:“如果我失恋了,我怎么办?”他说:“你阅读吧。”

猜你喜欢
范文名著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春色几许(简谱)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范文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