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情与理”的结合

2015-06-02 06:52刘冠青吴曼
教育界·下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道德情操文化素养大学语文

刘冠青 吴曼

【摘 要】“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21世纪,大学语文正担负着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因此,教师应该 通过课堂,从经典文本中挖掘正能量,以此感染和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应加强国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道德情操,使学生达到情理结合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大学语文 情感教育 审美 道德情操 文化素养

一、以情感人,加强审美教育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因此,教育的任务首先是培养学生建立积极而健康的情感世界。尽管大学生现在已有比较成熟的情感世界,然而,在喧嚣浮躁的物质世界里,情感教育仍不可忽视。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所以,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基本途径。大学语文的情感教育是在中学阶段的情感教育基础之上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

大学语文中所选的文学作品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它用艺术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对读者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各类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挖掘作品的情感,使学生感悟或纯静优美,或广阔豪迈,或沉郁幽远的审美境界。如读《诗经》的爱情诗,让学生感受爱情的纯美和坚贞;读李白的《将进酒》,展现黄河的永恒与伟大;读欧阳修的《秋声赋》,感受秋声的“色、容、气、意”等特点,感受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的感慨。

文学的世界就是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通过情感教育,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的仁爱心、责任心和进取心。千百年来,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给予人们丰富的精神食粮, 给人以情感的抚慰与心灵的洗礼。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挖掘, 真正把作品中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让他们拥有更加积极向上、澄明宁静的情感世界。

二、以理育人,树立道德情操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 “熹窃观古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良好的情感教育固然能净化心灵,但是,“理性教育”更能培养人的性情,给予人更多的智慧。所以,大学语文教育也离不开理性教育,这种理性教育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以情感教育为基础,并超越情感教育的道德教育。它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用理性的眼光审视自我、审视人生。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与视觉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给予作品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教师通过对作品的赏析这一途径,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观,使学生拥有真、善、美的道德境界。如,学老子的《上善若水》,让学生理解水的柔和与仁爱、恩泽万物却不争名利的品格,引导学生效法“水”的无私善行,拥有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读《论语》,让学生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品格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爱之心;读杜甫的《兵车行》,让学生切身感受诗人关心国家与百姓的“仁民”和“爱物”的道德观,以此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热爱国家、爱护人民的责任感;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感受诗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淡及“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态度以及从容面对失意人生的旷达与洒脱。教师以此鼓励学生用青春的激情浇灌理想之花,即使在失意时也能笑对人生。

三、情理结合,止于至善

《大学》开篇谈大学宗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虽然这里的大学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但它却启示我们,大学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而且是完整人格的塑造,是善美心灵的培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语文学科的情感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因此,将净化心灵的情感教育与提高道德情操的理性教育相结合,建立集趣味、审美、文化于一体的大语文教学内容,是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成就, 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崇高的道德情操,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当代人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也是大学语文教学实现“情理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资源。教师利用课堂,通过讲解经典作品,为学生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如,学习《大同》,探讨孔子理想中的和谐社会,感受孔子胸怀天下的气魄,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志向;读《道德经》,理解万物本源归于“道”,观事理,洞变化,“了悟生命情蕴之神奇,契合宇宙法象之奥妙”。因此,通过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感知“ 中国人为人的道德”,增强民族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心怀天下、心态豁达。的平凡人”

【参考文献】

[1]甄强.大学语文教学应实现“情、趣、美”的统一.[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2]徐中玉. 大学语文(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岳文立. 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葛雪梅.论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2011.

[5]宛小平.方东美与中西美哲学[M].河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道德情操文化素养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浅谈班主任具备的素养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中学英语课堂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实践探究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浅谈当代大学青年教师的政治责任担当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探究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