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茜
【摘 要】大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接受初级高等教育并有可能接受更高级的高等教育的群体,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特别是学业规划、日常学习计划等方面的自我约束及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教学管理者的角度,通过个案分析,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从实际出发,探讨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原因。
【关键词】教学管理 自我管理 原因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13年我国在校普通本科学生14944353人,较2012年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数(14270888人)增长约4.7%。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拥有在职教职工1657517人,其中专任教师1055036人,两组数据较2012年(教职工人数1627642,专任教师人数1013957)增长分别仅为1.8%和4%。随着生师比不断增大,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实现大学生有效的自我规划、自我约束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含义及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的表现
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即可理解为大学生对自己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以实现良性成长、成才目标的能力。
我们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不难发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参差不齐。以准备申请出国留学的大学三、四年级学生为例,仅提交成绩单进行审核一事,不同自我管理能力水平的学生表现的差异极大。截至2014年7月,笔者接触并进行记录的申请审核出国成绩单的117名学生中,能够按照要求备齐成绩证明材料并审核无误的学生仅有46人,不到40%,其余60%的申请者均存在没有仔细完整阅读成绩审核规定、准备不充分或不准确等情况。此外,笔者接触到的本科在校生中,存在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因没有认真阅读学生手册及培养方案,或者对大学四年选修学分缺乏规划,造成少修学分的严重后果。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
从一名高校教学管理者的角度看,相当一部分学生身上存在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问题。由于学生成长背景、个人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仅从单方面寻找原因显然不够科学,笔者将原因归结为主客观两大方面。
1.主观方面
1.1学生的先天个性
不得不承认,每个学生的性格、心理成熟度是有很大差别的。基因、血型等先天因素对学生个性的养成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血型与性格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对于不同血型人群的自控能力、焦虑度、整洁度等做了差别分析,得出A型血人的条理性及对未来的规划性通常强于其他血型人群。
1.2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升入大学之前,学生们已经接受了整整十二年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习惯早已养成。甚至一些基础教育研究者提出,学习习惯早在学生小学阶段已经基本定型。
在《良好的学习习惯始于有意注意》一文中,作者将学习习惯的形成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不自觉行为,需要外力强制发生;第二层次较自觉行为,不需外力监督,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力努力;第三层次自动性行为,不需要外力强制发生,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力努力,而是已定型的习惯行为。就高等教育本身的模式来看,学生在开始大学学习前,至少要达到第二层次的学习习惯,才有可能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下约束自己,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然而在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停留在第一层次,这也必将导致该部分学生在学业规划方面显示出较差的能力。
2.客观方面
2.1我国基础教育理念及模式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仍然停留在家长和老师联手采取说教、灌输的方式教育学生的阶段。这对于学生自我意识、自我管理需求的培养绝无益处。首先,这种强制性的学习要求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享受而是负担和压力,孩子在学习中不仅感受不到快乐,反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对学习这件事进行抗拒。其次,长期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处于长时间地被“训练”学习,一旦“教练”不在身边,根本不知道该从何学起。
2.2中国传统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
在任何一个家庭中,父母的角色都是无可替代的。教育界盛行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往往这些“老师”没有扮演好授业解惑的角色,反而将自己定位为“幼儿园阿姨”。不少学生在被问到“为什么没有提前准备好”一类问题时,都会回答“在家都是妈妈/爸爸帮我准备的”。作为一个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者,我深深为这些学生感到担忧。不仅因为他们缺乏自我计划、自我管理的能力,更是因为这种“父母应该为我准备好一切”的思想已经深深植入这些孩子脑中。
2.3同龄人效应
刚结束高中生涯的学生步入大学,有一种从世上最严酷的战场转移到温暖宽松的人间乐园的错觉。大一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倦怠、松懈的情绪,也容易感觉失去了目标和方向,正是这种错觉,导致部分学生一入校便失去了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能力和动力。笔者进行随机采访时一名学生说道:“考上大学后,仿佛失去了目标。不像高中时,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考上好大学。”
有学者通过对样本的调查统计发现,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受周边大部分同学影响的占半数以上,承认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受周围大部分同学影响的也占到六成以上。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道德等方面受同龄人影响较强,呈现比较明显的同龄人效应。当同班或同宿舍的同学表现出厌学的状态时,身边的人难免会受到影响。这种群体状态一旦形成,将会愈演愈烈。
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的现状如不尽快改善,从微观看,将对学生的人生轨迹、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从宏观看,将对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造成不良后果。基于以上分析,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实现其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目的,仅仅通过学生自我意识和自身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应当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目标,需要高校各个部门、院系协同合作,才有可能将育人成才的教育理念照进现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gov.cn.
[2]刘儒德.自我管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张仁伟,孔克勤.血型与性格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心理科学,2005(6).
[4]赵丽霞.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2009(5).
[5]陈艳峰.良好的学习习惯始于有意注意[J]. 小学青年教师,2004(5).
[6]李颖.关于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调查研究——对绍兴文理学院1080名学生“同辈群体”影响的调查[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5).
[7]吴迪,谢志远,王晶.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3).
[8]罗竞红.当代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