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如登
课程理念的变化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产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核心因素应该是教师角色的转换。实际上,角色转换是一个过程,是教师以其头脑中的理念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不断碰撞、调整与完善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这个过程能够充分地进行,则新课程的实施就会真正发生。
一、由控制者转向“平等首席”
改变长期以来教师的控制者角色,使之成为“平等首席”。教师要放下架子,真正走到学生中间,以一个平等对话者的姿态融入学生当中,参与谈论,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长和合作伙伴。
例如,在讲《游褒禅山记》时,教师先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向学生提出自己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遇到了几个没有理解好的字,如“观”“名”“险”等,请学生解释一下。然后接着问,《游褒禅山记》跟《桃花源记》和《岳阳楼记》都是“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这样就会引导学生探讨游记这个问题。教师这样上课,就使自己由原来的控制者转向了“平等首席”,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得到有效调动。
二、由“授业者”转向参与者
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师,往往以“传道、受业、解惑”为己任,把学生当成了“受道、受业、供惑”的被动求学者。这种单向的传递和接受正是新课程所摒弃的。新课程倡导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教师作为参与者,应该从如下方面体现自己的角色定位: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肯定他们的感情和想法。
例如,教师在讲《说木叶》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加主动地探求木叶这一诗歌意象的深刻蕴含,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诗歌意象资料。然后举屈原的《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与学生一道探讨对比赏析“落木”“木叶”的深刻意境。
三、由“知识的权威”转向组织者
组织者角色是指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转向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学生学习条件的创造者。具体到每一节课,教师组织者角色应表现为:引发问题情景;同时,在内容上,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图像、声音、文字等;在方式上,组织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成果汇报等形式。然后教师以引导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的问题解决思路与模式。
例如,讲《赤壁赋》一课时,先播放画面优美的赤壁泛舟图幻灯片,并配放富有感情的配乐朗诵,使学生的思维进人到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中,将学生带入一个愉悦而美好的情境。学生产生了探究兴趣后,适时地为学生的自主探究铺路架桥:①画面中澄澈幽美的景色,文中是怎样描绘的?②在这清幽的景色中,主人公(苏子)有怎样的活动?③主人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活动?以上三题的设计使学生由观看幻灯片的感知过渡到审美鉴赏,三道题衔接紧密,环环相扣,使学生认识并懂得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些规律性常识,即什么样的景色、情境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和举止。同时,三道题也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道完成本课的难点之一: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的?播放“赤壁泛舟图”中客吹洞箫的片段幻灯,配之哀怨、伤感的旋律。然后质疑:①客吹洞箫之音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②客为什么会吹出这样的曲调?(幽美的景色、闲适的心态,苏子既诵且歌,可这个客为什么如此不识时务,奏出如此不和谐的音符?)最后通过小组汇报、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使学生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与评价,不仅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也掌握了方法。
四、由教学过程的指挥者转向分享者
教学过程的分享者角色是指教师通过发动学生收集、展示信息来做课外信息的分享者,通过创造条件促使学生成功,进而成为学生成功的喜悦的分享者。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到互联网、书刊杂志、报纸、广播等媒体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通过师生交流,教师就可以更多地分享和欣赏到社会不同层面的文化信息,并以此来充实自己。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的成功铺路架桥,学生取得了哪怕一点成绩,也要做出欣赏的表示,在分享学生成功的同时,更要激发他们继续学习、探索的热情。
如果说新课程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是一位带给我们福音的天使,需要我们虔诚地迎接的话,那么,我们迎接的最好方式就是对自己的角色做出全新的调整。唯有如此,新课程才会焕发出迷人的风采。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73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