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2015-06-01 12:30王翀敏陈红薇王延武岳红朱敏杭州市中医院杭州310007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椎动脉筋膜颈椎病

王翀敏,陈红薇,王延武,岳红,朱敏(杭州市中医院,杭州 310007)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王翀敏,陈红薇,王延武,岳红,朱敏(杭州市中医院,杭州 310007)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照组采用注射消炎镇痛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旋颈试验阳性率、眩晕评分及头项部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旋颈试验阳性率及眩晕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旋颈试验阳性率及眩晕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7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能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及头项部疼痛症状。

针刺疗法;颈椎病,椎动脉型;肌筋膜触发点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部血管、神经、脊髓、椎动脉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发生率为20%~25%[1],约有70%的颈椎病患者伴有椎动脉受累表现[2]。本病为针灸康复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但仍属难治病。笔者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CSA患者51例,并与药物治疗47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7例CSA患者均为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杭州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用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最终完成治疗98例,其中治疗组51例,对照组4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1993年全国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颈椎病的诊断标准[3],且年龄为35~70岁;②病程≤5年;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②眼源性或耳源性眩晕患者(如内听动脉栓塞,美尼尔综合征);③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④疑有或确诊颈椎及椎管内肿瘤者,脑部肿瘤者;⑤诊断不明确的脊柱损伤伴脊髓损伤症状者;⑥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⑦严重的心、肺、脑疾病患者;⑧针刺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⑨患有脊髓型颈椎病、骨关节结核、骨髓炎等或神经根症状明显者;⑩精神疾病和老年痴呆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准确定位肌筋膜触发点,皮肤消毒后,采用直径为0.25 mm的毫针快速破皮进针,向多个方向进针,直到出现酸胀的针感,每隔5 min行针1次,运用快速捻转法,频率为200次/min,留针30 min。每星期治疗5次,2星期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注射液采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2.5 mL、甲钴胺注射液500 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2.5 mg,用0.9% 生理盐水稀释至12 mL。准确定位肌筋膜触发点,皮肤消毒后进针,在出现酸胀针感后推进药物,1个触发点注射2 mL药液。每星期治疗1次,2星期为1个疗程。

2.3 意外情况处理

出现晕针则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取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给予温开水或糖水,重者给予抢救;针刺中可出现局部皮下出血、血肿,立即棉球按压,用热水外敷以助瘀血消散,注意不要烫伤。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评估旋颈试验阳性率、眩晕评分、头项部疼痛VAS评分。眩晕的程度判断采用魏毅等[4]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对患者的眩晕症状及功能进行评估。头项部疼痛VAS评分采用疼痛程度标尺法。

3.2 疗效标准

评分的计算公式采用尼莫地平法,改善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治愈:改善率≥90%。

显效:改善率为60%~89%。

有效:改善率为20%~59%。

无效:改善率<20%。

3.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2 两组治疗前后旋颈试验阳性率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1 5.53±1.57 1.22±1.221)2)对照组 47 5.60±1.57 1.38±1.281)

由表3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旋颈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旋颈试验阳性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旋颈试验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旋颈试验阳性率比较 (n)

3.4.3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评分比较

由表4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眩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眩晕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眩晕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评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1 25.47±3.16 8.22±6.241)2)对照组 47 25.94±3.11 14.77±6.751)

由表5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7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5 安全性评价

整个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无晕针、断针及感染情况发生,两组患者个别在治疗后出现皮下瘀血情况,瘀血最多于2星期后吸收、消退,患者诉时有疼痛感,但可以耐受。

4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对其主要从虚、风、痰、瘀等方面论治。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为肝肾或气血亏虚,标为风、痰、瘀等;病机为气血运行失调,经络受阻,筋脉失于濡养。针刺治疗可以调和气血运行,调和阴阳,疏通经脉等,为最佳治疗方法[5-17]。

肌筋膜触发点是颈椎病的常见疼痛因子,其疼痛性质可为烧灼样痛、针刺样痛或酸痛等。查体时受累肌肉中常可见肌紧张带或结节,并能在肌紧张带上触及敏感的压痛点即MTrP。存在MTrP的肌肉可有运动受限和强度、耐力的下降,因此患者可能姿势不良,在颈椎则表现为头部前伸,颈椎活动范围受限伴有疼痛,无力或运动协调性差[18]。颈椎动态失调,局部的肌肉痉挛肌紧张,颈椎椎体失调等都可以刺激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针刺直接刺激肌筋膜触发点,可以快速对活化MTrP进行针刺可引起局部抽搐反应,以使肌纤维的长度和紧张度发生改变。该过程可以唤起最大机械感受的兴奋,使大直径的感觉神经产生冲动到达脊髓后角细胞,以去除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缓解肌肉痉挛。

本研究将中医针灸治疗与现代肌筋膜触发点理论结合起来,采用旋颈试验阳性率、眩晕评分、头项部疼痛VAS评分的评估方法,综合评定CSA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显示,两组均能改善旋颈试验阳性率、眩晕评分、头项部疼痛VAS评分(均P<0.05),且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可以改善CSA患者眩晕和疼痛症状,疗效肯定,且该法安全、无明显副反应,患者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1] 张慧兰,仲远明,彭国民,等.耳压加体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10):697-700.

[2] 洪恩四,邓铭英,程立红,等.椎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8):742-744.

[3]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0(8): 472-476.

[4] 魏毅,梁伟雄,蔡业峰.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的初步建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7):410-412.

[5] 宫秀丽,薛艳艳.小醒脑针刺法配合电针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5):101-103.

[6] 张文兵,霍则军.针刺与反阿是穴点穴对不同年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血流的即刻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5):448-450.

[7] 范江.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4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4,36(6):873-874.

[8] 曾新意,许能贵,常燕群,等.通督调神实按灸法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2):173.

[9] 郭福,罗柳阳,梁建华.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8例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4,20(3):27-30.

[10] 孟庆莹,赵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04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1):71-72.

[11] 张玉欣.头针配合推拿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9):73-74.

[12] 叶梅惠.针药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2):47-48.

[13] 李清华,尹佳.头针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7):484.

[14] 王景辉.电项针肌群抽缩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00例[J].吉林医学,2011,32(17):3524-3525.

[15] 徐勇刚,宣丽华,华江,等.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7):1571-1573.

[16] 马小平,高广忠,葛乃贵.头针配合体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3):162-163.

[17] 王乐荣,徐琳.针刺推拿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J].中医研究,2008,21(7):50-52.

[18] Cummings M, Baldry P. Regional myofascial pai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 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 2007, 21(2): 367-387.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at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WANG Chong-min, CHEN Hong-wei, WANG Yan-wu, YUE Hong, ZHU Min. Hangzhou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Hangzhou 310007,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t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MTrPs) in treating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MethodsNinety-eight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of 51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of 47 case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acupuncture at the MTrP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by injection of medical solution for anti-inflammation and analgesia. The positive rate of rotate-cervix test, dizziness score,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of the head and neck pain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ResultsAfter intervention, the positive rate, dizziness score, and VAS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changed in both groups (P<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mparing the positive rate, dizziness score, and VA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intervention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1% in the treatment group versus 76.6%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at the MTrPs can improve the dizziness and head-neck pain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Acupuncture therapy; Cervical spondylosis, Vertebral artery;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R246.2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5.01.0048

2014-08-11

1005-0957(2015)01-0048-03

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1KJJ17)

王翀敏(1978 - ),男,副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椎动脉筋膜颈椎病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游泳 赶走颈椎病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预防及切开减张术后的护理
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