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学 吴 照 丁 婷
(1.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2.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高中语文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李 学1吴 照2丁 婷2
(1.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2.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选取湖南、广东、江苏、浙江四省14所学校的120名高中语文教师为调查对象,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维度调查分析。调查发现,学校级别与高中语文教师的课程评价取向呈现显著相关性,教师课程理念对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完善高中语文教师价值取向需要在学校层面营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实践与反思课程理念,树立发展型职业理想。
高中;语文;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
语文课程制定、实施与评价过程中,总会涉及以下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篇课文?教这篇课文的哪些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来呈现这些内容?期望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不仅需要课程专家的关注与思考,从宏观层面做好语文课程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每位语文教师深度介入,从微观层面呈现出个性鲜明、目标明确、效果显著的现实语文课程。当前基础教育主要划分为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两个阶段,相对于义务教育而言,高中阶段教育受高考影响更为直接,高中课程改革推进的阻力与难度更大,高中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更新也更为迟缓。“教师所具有的信念多与课程改革的理念不相符合,教师大多仍以个人原有的观点教学,造成课程改革的理念无法有效施行。”[1]在这种情况下,从实证研究层面探究高中阶段语文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对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推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调查对象
调查主要选取湖南、广东、江苏、浙江四省14所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0份,有效率为91.67%;问卷的效度与信度均符合要求。研究中考虑调查对象的受教育背景、教龄等因素,基本信息包括:性别、职称、当前学历、教龄、所在学校级别因素(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2.调查维度
高中语文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不像实体性知识清晰量化,具有鲜明的缄默性特点,需要通过内省反思和研究分析得以显现。调查问卷主要针对高中语文教师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方面的取向进行问题设计和调研。问题设计主要思路如下:
(1)课程理念维度。课程理念维度是关于高中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宏观问题的具体看法,包括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熟悉程度、高中语文课程整体目标、阅读与写作课程目标、语文素养与语文考试成绩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三维目标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认识。课程理念维度主要针对“为什么教”而设计,课程在组织、计划、创造性与情境性要求之间存在张力和矛盾,教师对课程整体理念的把握程度是平衡这种张力和矛盾的关键因素。
(2)课程内容维度。课程内容维度以教师选择与组织课程知识为中心,在语文课程标准对内容规定相对较为粗略的情况下,教师对教科书的取向实际上就成为教师关于课程内容的取向,影响着教师在课堂上具体“教什么”。本问卷内容包括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选择的影响、教科书内容与课堂教学的适切性以及教科书的使用方式,课文、编辑说明、单元提示等具体组成要素方面的运用情况。
(3)课程结构维度。课程改革之前,语文课程的结构是单一的,没有必修与选修之分。为了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重新做了规划和整合,遵循《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提出的“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的设计思路,提出了促进学校管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课程结构。问卷主要调研高中语文教师对课程结构的看法、选修课的实施情况及实施瓶颈、推荐课外读物等情况,从而了解高中语文教师对课程结构所持的价值取向。
(4)课程实施维度。一个好的课程实施体系,需要课程内容各要素相互协调。通过研究高中语文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对教科书要求内容的体现程度”、“课程教学方法”、“处理学生提出的超出教学计划外问题的方法”、“对不同文本的解读方法”、“作文教学模式”等情况,可透视高中语文教师是如何将认可的课程价值取向付诸实践。
(5)课程评价维度。高中语文课程评价是语文课程发展的重要一环,有效的课程评价是语文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保障。[2]问卷从“评价学生方式”、“评价学生方法”、“评价语文教师的首要依据”、“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功能”等角度,反映高中语文教师是否真正落实先进的课程评价理念,是否很好地体现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原则。
1.外在要素与课程价值取向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具体探寻哪些因素与高中语文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总体质量有关,利用Spss19.0将性别、职称、学历、教龄、学校级别五要素分别与高中语文教师各个维度的总体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外部相关系数分析
表2结果显示,高中语文教师的性别、职称、学历、教龄与各个维度的课程价值取向没有显著相关性,即高中语文教师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维度的价值取向与教师的性别、职称、学历和教龄四个因素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是通过数据发现,在水平(双侧)为0.01时,学校级别与高中语文教师的课程评价取向呈现显著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006。
高中语文教师的职称、教龄与课程价值取向总体质量没有显著相关性,可能的解释是,高中语文教师习惯于“经验式地理解”课程理念,职业倦怠感造成了对高中语文课程价值的漠视。高中语文教师的学历与课程价值取向总体质量没有显著相关性,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学历并非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校级别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课程评价取向产生了显著影响,一种可能的解释为,学校级别一定程度上隐含了教师的待遇、办公条件等物质水平,还隐含了师资力量、研究氛围等情况,为高中语文教师课程价值取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课程价值取向内部的相关性分析
为进一步探求高中语文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利用Spss19.0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维度的取向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内部相关系数分析
表3结果显示:在0.05水平(双侧)上,高中语文教师的课程理念维度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两个维度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011和0.022;在0.01水平(双侧)上,高中语文教师的课程理念价值取向与课程评价维度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显著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000;在0.01水平(双侧)上,高中语文教师的课程结构价值取向与课程内容价值取向呈现显著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000。
高中语文教师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是前后一贯、四位一体的关系。高中语文教师的课程理念对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运用及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会受到课程理念的影响。从本质上讲,高中语文教师的课程理念是教师课程取向中的根本性问题,只有根本性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才会有正确的导向,因此,恰当的高中语文教师课程理念的形成是高中语文课程实施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促进高中语文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完善,一是要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特别是在学校整体氛围方面提供条件保障。二是要高中语文教师主动思考并积极行动,推动课程价值取向意识的觉醒,将外在的课程理论通过实践与反思,内化为自身愿意接受的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程行为,提高语文课程实施的效果。
1.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生源质量竞争、高考升学压力是当前多数高中学校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中小学课程改革推动过程中,高中阶段受到的阻力最大、进展最为缓慢,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应对考试需求、提升学生考试能力与技巧,很少将目光转向关注课程的终极价值和学生、社会发展的长远需求。这一状况对语文教师的影响尤为明显,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性质被异化为揣摩考试要求的应试工具,教师在周而复始、按部就班的机械训练中失去学习的动力与思考能力,严重扭曲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改变这种局面,不仅要在教师的学历、年龄、职称结构上下工夫,更需要学校特别是一些“层次”不高的学校彻底给语文教师“松绑”,让他们有时间、有意愿、有途径在专业化道路上追求与实现一种恰当且合理的语文课程价值。
(1)解放教师身体。具体举措是减少机械的语文课堂训练时间,增加教师自主学习机会。语文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与编者之间对话沟通的过程,教师是联系学生与教材、编者之间最重要的环节,联系的效果取决于教师本身对教材文本、编者和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读了多少书、读书的深入程度决定着教师的视界与“前见”。正如大部分受调查的教师所认为的一样,只有把身体从早晚自习、作业和其他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学习、自主学习,才有机会聆听周遭世界的声音,才有可能切身体察语文课程理念的深刻性、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语文课程实施的独特性。
(2)释放教师能量。与其他职业主体一样,教师也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当教师的工作完全受制于考试时,他们的情感、喜恶、特长都被绑定在一根标杆之上,专业发展的方向与道路变得极为逼仄。在考试招生制度变革的大背景下,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应改变过分依赖学生考分的情况,增大专业素养衡量的范围,重视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加大师德、教育科研、知识素养等指标的分量,引导教师发展百花齐放、人尽其才。语文课程文本的多义性、语文知识的繁杂性、语文能力的复合性等特点,对语文教师理解与实施语文课程提出了比其他学科更高的要求,只有从更宽更深的范围拓展延伸才能形成独特的教学特点,这也恰恰需要学校通过评价方式等制度层面的改变充分挖掘与释放语文教师潜在的能量。
(3)培育教师个性。课程文件由一纲一本变为多纲多本,教学参考书更名为教师用书,这些改变不仅是名称的变化,背后的理念是充分体现教师在课程方面的创造性。教师创造性发挥必须减少行政力量的干预,增加独立思考与相互合作的机会。调查中高中语文教师最为反感的是一些形式主义的管制,如作文批改只能由教师用红笔批,规定集体备课又要检查每位教师针对所教课程的全部教案甚至还要手写……诸如此类的整齐划一行为,表面上是管理严格、规范有序,实质上是在扼杀教师活力,是对教师极不信任的表现。学校应鼓励教师在遵循课程文件精神的框架内,充分对教师课堂行为赋权,用学生学习语文的感受与体验来替代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为培育教师教学个性创造良好的环境。
2.引导教师形成发展型职业理想
教师的发展型职业理想,是指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实现着自我发展和完善,能够把个人的理想融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之中,认为自身的职责在于通过促进学生主动、充分地发展而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如果说为教师发展提供外在机制保障是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完善的基本条件,那么职业理想的形成则是其深层次的动因,“它不仅是教师动力系统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教师忠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3]教师只有认同所从事的职业并为之追求奋斗时,才可能充分利用并创造有利于教学的各种条件。
职业理想处于教师精神系统的较高层次,在宏观上支配和引领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如高中语文教师如果过于看重近期的现实利益和得失,就会逐渐丧失批判精神,把讲课文、做习题、揣摩标准答案作为教学的最高准则。一旦形成拥有发展型职业理想,则能够自发自觉地热爱语文教育,不断调整自身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并日趋完善自身的课程价值取向,在帮助学生“成人”的过程中成就自我。如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自觉提升语文素养和教育素养,改变对名利观的看法等。这样,他们的“教学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对交付任务的完成,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每一堂课都是生命活动的一部分。”[4]
发展型教师职业理想与所从事教学的科目关系紧密,教学科目的特点影响教师职业理想的发展方向与方式。与其他科目相比,语文没有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对模糊笼统,课程内容承载在一篇篇课文之中,课程实施中突出迁移、语感、体验等个人化的情况较为普遍,教师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中拥有较大的自由,因此对专业化程度的要求更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主动性”、“创造性”发挥需要教师在职业理想推动下对语文课程、学生形成深刻认识。
3.使教师明确课程理念的具体内容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坚持实践—反思—实践的循环体系,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中不断审视与修正已有的课程价值取向。
(1)课程目标应当具体明确。课程目标对选取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评价具有定向功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综合实践方面的目标,都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尽量适合不同能力、起点、风格的学生特点;同时,要以语文知识的性质和价值为准则,避免走入模糊、宽泛、笼统的误区。如把“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由于没有涉及各种问题所需要的内容,很难成为教师运行和操作课程的指针。
(2)课程内容应当有理有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对高中语文学习领域的每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这个要求是教师规划教学内容的标准,教师应在把握教学内容标准的前提下有效地选择课程内容。然而,选择的课程内容不应是体系的、理论化、单一的教科书知识,而应是面向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且具有基础性特点的材料,以充分发挥课程内容在语文学习中的价值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典型材料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功效,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程实施应当革故鼎新。首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应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采用灵活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摒弃传统的唯一性、规定性的固化套路,强调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发展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其次,需要转变教师角色定位。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教师角色应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向课程的主体和开发者转变,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学识、人生体验和有价值的感悟别具匠心地处理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达欲望,为学生留下自由表达的空间。最后,重视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高中语文课程不应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体察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需要及个性发展。
此外,课程结构方面需要充分重视选修课程的实施,保障选修课程的质量;课程评价方面需要加强形成性评价,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性和发展性。
[1]姜美玲.课程改革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对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叙事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7B):91-99.
[2]李学.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40-141.
[3]张西方.教师职业理想及其教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05-108.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3-8.
[责任编辑:黄晓娜]
G451.6
A
1002-1477(2015)03-0025-05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03.006
2014-09-1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880047)。
李学(1974-),男,湖南桃江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吴照(1988-),女,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丁婷(1990-),女,湖南桃江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