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芳 李燕燕
【摘要】数字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数字的禁忌崇拜,本文尝试探讨中国人与西方人对数字崇拜和数字的禁忌和情感,帮助理解英汉文学学习中和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问题,以便消除英汉文化交流中的理解障碍。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数字内涵 差异
一、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差异
在古老的传统中,数字具有神圣的意义,还具有主吉凶的宗教迷信色彩。不同的民族对数字的选择性有不同的偏爱,都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烙印。下面就几组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进行对比分析。
1.“四”与“十三”。数字“四”在中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 “四”发音“si”与“死”谐音,海外华侨跟沿海地区的福建、广东及香港、澳门等,都禁忌使用数字“四”,如果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四”他们就巧妙的用两双或者两个二来代替。中国人对数字“四”的避讳在生活中是显而易见的,一些相关成语带有“四”大多都含有贬义的色彩。例如,“说三到四”、“低三下四”、“颠三倒四”、“不三不四”等等。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对“four”的避讳情感没有中国人的强烈,例如,“four hundred”在美式英语中指”一个地区的名流,最时髦的上层社会,“four leaf”(幸运草)。“thirteen”在西方人们最忌讳使用数字,尤其在欧美成为头号大忌。其文化渊源于其宗教与历史文化,《圣经》中说到,耶稣与他的十二个徒弟共进晚餐时,在十三人中的一个人:犹大,由于他的出卖,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也有人认为《圣经》记载:亚当跟夏娃偷吃禁果之日就是十三日;罗马的野史说巫师们是十二人集会,第十三个到来就是个大魔鬼。因此,“十三”成为英语中最不吉利的数字。在日常生活中避讳“十三”就跟中国人避讳“四”一样。例如,没有13号楼层,不设13号病房,飞机、火车、剧场没有13排,13座 等等。而在中国,人们却乐于接受“十三”, 例如,儒家经典作《十三经》,同仁堂的”十三太保”家喻户晓。热播电影《金陵十三钗》十三个风尘女子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为了保住女学生的命,自愿舍身救人的感人故事。
2.“三”与“九”。老子《道德经》道:“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的万事万物是“三”演化而来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佛语“三生有幸”三生指佛教里的前世,今生和后世。在寻常老百姓的生活中有“洗三”打三朝”吃三朝酒“表示对新生儿的美好祝愿。在英语中,数字“three”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数字,基督教文化的三位一体宗教传统,有三大美德:“忠诚、希望、仁爱”。人体有“肉体、心灵、灵魂”。习惯把事物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过程,ABC代表英语字母表,过生日时候喜欢许三个愿望。所以英语国家人常说The third time ,the charm.(第三次准灵),Number three is always fortunate.(第三号一定运气好),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莎士比亚](一切好事以三为标准)。“九”《说文解字》曰:“九,阳之变也,相其尾曲穷尽之行”在卦符中,阳线或阳爻称为九,九成为所有阳数的典型代表,是阳的全部数符号,在中国人眼中,“阳”是生,是美好的寓意,所以代表最高最好的“阳”为九,以“九”代天,自古“九”是封建帝王的象征数字,“九五之尊”天有“九”重,地有“九”州,皇家的建筑与“九”密切相关,紫禁城的房间为999间;北京城有九门;天安门面阔九间;故宫内三大殿的高度为九尺九;故宫内的宫殿的台阶都是九级或者九的倍数。带“九”的习语也反映了百姓对九的热衷之情,例如,“九天九地”“一言九鼎”、“九死一生”、“九霄云外”。英语中 “nine”表示“多”“深”的含义,但是没有汉语中对“九”的神圣的崇拜,表尊贵的强烈情感。在习语谚语中可以找到“nine”表示“多”“深”,例如,A stitch in time save nine”(及时医治一针省九针,及时处理 事半功倍)、crack up to the nine(十全九美)、on cloud nine(得意洋洋,高兴万分 心情非常舒畅)、A cat have nine lives(猫有九命)、right as nine pence (完好无暇)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汉数字除了本身的计算意义外,还有着更加灿烂的文化意义,蕴含着丰富的数字情感内涵,它的差异源自于英汉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了解英汉文化之间数字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在学习中或者对外交流中减少摩擦误会,达到更好的沟通。
参考文献:
[1]HU WENZHONG AND CORNELIUS L.GROVE 1991.Encountering the Chinese Intercultural Press,Inc.
[2]王宗炎.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3]曹明逸.体验西方礼仪[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