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宗斌
[摘 要]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知识、讨论学问的活动,而不应该只是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通过背景引入、课堂提问等方法实现师生的有效沟通,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师生沟通 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30019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沟通。教师给学生讲课,学生从中获得收益,而“言传身教”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手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言语行为对学生传授信息,还要通过体态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不仅学习到课本上的东西,更多的是通过和教师的沟通交流学到更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教师语言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在新的课堂中,师生之间要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主角,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应以参与者、促进者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愉快的沟通呢?
一、背景引入是语文教学沟通的重要方法
每篇作品都有其特殊的写作背景。而了解作者本身的性格特点、写作风格及其写该作品时所处的时代环境,或作者本人当时的遭遇等情况,对于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及其所蕴含的深层意思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学习《滕王阁序》这篇古文时,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几篇与滕王阁有关的诗词歌赋,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滕王阁的认识和理解。经过了一番轻松的交流之后,再介绍一下作者王勃的基本情况:“王勃,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出身望族,为隋大儒王通的孙子,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滕王阁序》就是王勃在去探望父亲的途中写的。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时年27岁。”介绍了这些基本的情况,学生对作者就有了大概的了解,也可以从中看出王勃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命途多舛”,年纪轻轻就经历了不少波折,再看文章的时候也比较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介绍课文背景也营造了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深入了解王勃及其作品《滕王阁序》的兴趣,可谓两全其美。因此,学习此文,教师应通过介绍其写作背景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进而引导学生领会和把握,从而达到沟通教学的效果。
二、 课堂提问也是师生课堂沟通的一个重要方式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作品都充满了艺术色彩,它们所包含的美妙艺术需要师生共同去探讨、发掘和领悟它。而这种发掘和领悟艺术手法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思考问题,最后师生再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交流思想的过程。课堂提问也有一定的技巧,那么,教师怎样提问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呢?
继续引用《滕王阁序》的例子。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及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阅读全文。例如,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先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几个人一起讨论,再总结答案,派代表发言。设置有效的对话主题,提出有效的问题是师生能够较好交流的前提。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的时候,也应该积极层层深入地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也就是不断向对方质疑问难。同时,在循循善诱中,教师也应该多注意自己的表情,应始终微笑地看着回答的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亲切的目光。这样,学生回答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好像朋友在闲聊,也达到了师生沟通的效果。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之后,再从细的方面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滕王阁序》语言华丽典雅,辞采华美,句式整齐而不失灵活,对仗典故的运用显得简练而又含蓄;内容上,作者借登高览胜之会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伤失意,同时含蓄地表达了渴望进仕济世,积极有所为的抱负情怀。教师可以据此向学生提问此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文章表达的作者感情等问题。
三、 教师上课时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认为,要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应由上课的“讲解者”、“表演者”和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导演者”,给每一个学生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鼓励学生多发表意见,从而增强自主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课堂沟通是教学活动中一门重要的艺术。要做到高效教学,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与学生沟通,教学质量才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