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芝等
摘 要: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中国经济的繁荣,随之而来的是高职院校的数量猛增。学校是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出现了生源危机,招生质量下降,唯有校企合作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真正人才,而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企业参与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1-081-01
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努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中小型企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依赖于高职院校。所以我国高职教育在近几年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2012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22所,在校生2308.5万;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288所。在校生人数已达1000万,在校学生规模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总人数的43.3%。所以了解高职院校的生源状况及课程现状有益于制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但在高职院校飞速发展的同时,又产生了生源危机的现象。因而使得在校生学习状况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一、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的表现
(一)降分录取新生状况
在近几年的高校招生中,几乎多半的高职院校都需要降分录取新生,才能完成招生计划或者很难完成招生计划。有的高职院校年年降分,而且多次召集考生补报志愿才能勉强填补招生计划,所以降分录取成了高职院校的必然。
(二)新生报到率低
近些年来,一方面因为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新生报到率下降成为地方高校和高职院校的一大困扰,而高职院校的报到率又是高校所有录取批次中最低的。因此,高职院校由于其社会声誉、办学条件、学历层次等因素影响,报到率远低于本科院校,造成了高职院校生源。
(三)生源质量下降
高职院校的生源除了普高和职高生,又增加了单招生。由此造成新生入学时分数悬殊较大,同一班级学生之间分数相差几十分乃至上百分,有的班级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将近200分,分数相差悬殊,高职新生整体质量下降及个体素质差距较大,很明显,高职学校录取的学生大多不在同一起点线上,这无疑给正常教学增加了新的难度,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明显感到学习困难,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又对目前教学现状不满,使(教)与(学)的矛盾更加难以调和。
二、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现状
以理论知识为课程内容主体,理论课程过于集中,理论与实践间隔时间长。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按照学科分类划分课程门类,按照知识逻辑组织程内容,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的联系。
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虽然有些院校在倡导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但针对性评价体系及实施不完善。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存在问题
(一)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理解偏差
目前,很多学校与企业几乎没有合作。即使有合作,高职院校是把校企合作当作解决学生就业的渠道,没有作为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
(二)很多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有“实习和实训”环节。但多数学校采用了“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将学生推到社会上。把实习代表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变成了“放羊式”或“名存实亡”的实践环节。
(三)专业课程内涵建设薄弱
1、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区域的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吻合。
2、课程开发与职业岗位需求不吻合,多数学校没有能夠真正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3、在教学方式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师生(尤其是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不够。
而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型”教师非常欠缺。
其结果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差,学生学的与未来用的不能有效衔接,学校对企业的服务能力较弱,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
四、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态度
(一)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
上文谈到,高职生面向的多半是中小企业,而大多数企业只想用人而不愿意培养人,没有兴趣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不愿派企业的工程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授课。迫于企业生存的压力及经济利益的驱使,不少企业也存在着短期行为,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用工困难的手段。
(二)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人到企业价值链中,不能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
(三)对工学结合的热情不高
在企业看来,接收高职院校的学生工学结合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安全事故、生产成本问题、技术保密问题,即使工学结合,企业也得不到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没有得到必要的成本补偿,也没有提高社会声誉的表彰奖励。导致学校成为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四)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力
近年来,中央及各级政府虽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其实质性指导力度不够,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建设资金的投人上,政府的调控机制也不健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宏观调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综上所述,政府及各高职院校非常有必要共同携手,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研究。地方政府相应出台《职业教育法 》,并在其允许范围内制订具体条例,从法律层面上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真正做到学校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