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是一种创新的发展思维,新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通过分析在这种新思维下新媒体服务在文化馆的应用背景,思索文化馆运用新媒体的服务设想,探寻文化馆如何运用新媒体,开拓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
关键词:公共文化;新媒体;互联网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应用,使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加,信息传播速度更迅捷,传播角度更宽泛。随着新媒体的催生和发展,人们逐渐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打开电脑、手机,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讯平台,浏览、转帖所关注的信息。而这种生活习惯上的变化对于公共文化馆服务的发展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联系到近期热门的“互联网+”概念,不难发现,很多技术的创新针对的对象可能原本只是产业的创新,但是套用于传统群众文化的推广上,尤其对于文化馆“公益文化也需要大力传播”这一理念来说,同样也可以视为是一种新的探索尝试。通过与多媒体相融合、结合多渠道传播,可以促使文化馆在群众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及宣导方式上有所创新。
1 文化馆新媒体服务应用背景
1.1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来的。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以数字化手段呈现出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可以形象地理解为利用数学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它有个巨大的特性——互动性。
新媒体的互动性是建立新媒体环境的最大动力,信息发布的门槛在网络空间内大大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逐渐增强,信息的转载、分享不再单单依赖于某一方,而是在双方的往复交流中形成的,不再有严格的受众和传播者的区分,人人皆是信息的参与者。在新媒体环境中公众可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还能参与信息的传播和发布,形成信息的双向流动,配合“互联网+”思维,新媒体的服务更是可以向深部逐渐挖掘。
1.2 “互联网+”的概念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简单来说就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促进各行业的发展,是对创新2.0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它以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对应实体的创新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发展新形态。
1.3 新媒体对传统公共文化的传播有何影响
2014年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有6.3億网民、12亿手机用户、5亿微博微信用户,每天信息发送量超过200亿条。利用新媒体市场资源,可以促使传统文化加快实现数字化,推动其在生活中与人的互动。不难预见,未来在“互联网+”浪潮的席卷下,文化的发展导向将会有更明显的变化。互联网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颠覆了传统文化产业,形成了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新的文化生态链。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少有1600亿元资金涌向了文化产业,而其中最显著的现象就是互联网企业对文化企业的并购,这说明社会对文化的索求正不断扩张,而互联网、数字媒体等技术更为这股风潮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这让传统文化领域的服务从业者感到来势汹汹,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传统文化其实还并没有充分地利用好互联网及数字化新媒体这些新工具。
如何在这个新的文化生态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作为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的基层功能承担者,公共文化馆需要加以思索。这种社会经济文化形态的变化,给公共文化馆带来的是积极而又迫切的信号,创新是必需的,只有开拓新思维、掌握新技术、优化原服务,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胆运用新媒体等技术服务方法,才能让传统群众文化在推广展示、宣传普及等服务上有所提升。
2 文化馆运用新媒体的服务设想
2.1 资源全方位展示
公共文化馆的职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把馆内甚至是所属地域的优秀文化资源发掘并展示出来。对处于数字化时代的人们来说,如果只是将这些资源珍藏在文化馆,或仅仅在馆际布展时做一个简单陈列,那估计绝大部分的群众都无法能够真切地体会这些文化遗产或文化创作作品的精髓。而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包装设计,将这些或经过历史沉淀的、或具有当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韵味的作品充分挖掘出来,呈现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或许可以吸引着更多的群体关注。
对于静态类(书法、绘画、摄影、稿件)作品,如一些优秀创作手稿和馆藏孤本精品可通过将其数字化,在文化馆内部的展示区域设置3D大屏幕或者互动体验设备来亲身体验,或走进社区、学校等的巡展上运用数字媒介技术辅以投影演示。另外可配合数字媒体影音技术,为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遗存和传承配以有趣生动的演示介绍,提升文化作品的观赏度。此外,通过3D扫描、3D建模与3D立体摄影等相关技术可以将文化馆群众文化展示区域虚拟仿真化,在网络平台予以展示,这样就可以使非本地域的公众浅阅不同的馆际文化,粗赏当地文化成果。
对于动态类的群文演出,可通过新媒体技术将演出中的视觉设计感突显,加深群众对演出内容的印象。将精心渲染制作的视频影像资料或是现场实况影像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融入演出节目或舞台环境中,利用LED显示屏、投影幕布等播放载体,以数字技术为手段,达到多变出彩的效果,使舞台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达到最优化,增强整个演出效果,烘托现场气氛。此外,还可以在演出现场构建新媒体展演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将场下的观众与场上的表演进行有效的互动,提升演出的参与感。
2.2 群文信息大汇聚
以往文化馆开展群文活动,其宣传方式基本局限于报纸这一传统媒体,或由组织方在地区内做行政组织,或至多在文化馆官网上有所显示,而如今在“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下,这显然已无法适应公共文化服务向深度推广。越来越多的人群,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逐渐依赖于网络平台,不管是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对于传统媒体的关注度正慢慢呈下滑趋势,以往预期的宣传效果会渐渐变得若有若无。要想改变群文宣传的这一颓势,就需要文化馆创新求变,引入新媒体技术,拓展宣传新视觉、新途径。
以微信为例,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可以说,微信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假设文化馆有某个优质公共文化项目,本身能吸引群众参与,那么通过申请微信公众号,以平台的方式几何级地叠加推广,其影响力将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一个群文热点,发挥公共文化的基础宣导作用。
3 对运用新媒体技术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思考
3.1 拓展群文体验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注重用户体验的时代,为什么苹果的手机如此畅销,就在于它为了增强用户体验而不断创新;为什么微信的用户数会如此之巨,归根结底也在于它的体验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现在很多餐厅,为了促使顾客进店就餐,除了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注重菜品的口味质量外,还会免费提供WIFI接入,并在公共区域显耀位置张贴或标示店家的微信公众号,方便顾客添加。在公众号里,即可让顾客了解企业的餐饮文化,也可开展各项优惠促销活动以吸引客源,这其实就是一种客户的体验感。
作为群众文化的基层传播者,公共文化馆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要从以往单方面的文化信息传递、文化资源提供的基础上進一步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上来,应用新媒体技术构建起良好的群众文化沟通机制、文化资源展现平台,对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加以分析,阅读文化导向,更好地提供文化惠民服务。此外,利用新媒体,可以将一些原本比较单一平淡的文化表达形式变得生动有趣,伴随数字媒体技术、网络远程辅助技术的发展,还可以为非本地域的群众提供文化基层辅导,文化资源展演,达到夯实群文发展基础的目的,发挥基层群文的引领效果。
3.2 促进群文数字化建设的持续推进
目前,全国各地文化馆根据国家文化部的指导要求,已经重视起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在新一期的文化馆等级馆评估指标中也有所体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需要一个过程,而迎合当下“互联网+”的发展背景,无疑能够为这一过程提速。原有的文化馆数字化可能仅仅停留在建立一个文化馆网站,能够在网站上发布馆内信息这一层面,而随着新媒体服务趋势的逐渐发展,就必须要考虑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数字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能满足于现状。如果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能够匹配时代潮流发展方向,这其实对公共文化的普及推广也是一种促进,以传递优质文化,来弘扬社会正能量。
4 结语
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需要不断探索,根据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构建更合理、更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真正做到为民所想、为民所用。一种好的服务方式,能够推动公共文化上一个台阶;一种新的技术,可以促进公共文化有新的发展。新媒体技术为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引导文化馆以“互联网+”的思维来开拓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陈一茜.试述新媒体与图书馆信息服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2):45-47.
[2] 刘志新.新媒体演出艺术创作实践[J].演艺科技,2014(6):23-34.
作者简介:曹晶,无锡市文化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