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芳
新学期学校全面铺开“导学案”教学模式,要求每一备课组认真对照“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12字方针精心打磨学案、教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创新,是语文课堂教学永恒的主旋律,新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再次唱响?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导学案教学模式下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探索。
一、创新的导语来引领
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明确指出文章的开头要响亮,如爆竹炸开,使人为之一震。写文章是如此,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更要用扣人心弦的开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侯文杰老师在《〈孔乙己〉的十种导入法》一文中强调,“设计新课导入这一环节时应注意到因文(教材、教学内容)而异,因人(学生、老师)而别,循情(学情及教学时机、气氛)而变,循需(教学目的)而发,真正做到新、活、实”。一篇课文的教学,单单导入法就有这么多种,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如何能够做到?畅想侯老师的课堂中创新火花一定也比比皆是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是幸福的,收获是显而易见的。
创新的导语能够快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气氛中,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融为一体,激荡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备课组在设计导学案时,往往对导语部分分外重视,力争在一堂课的开始就让学生产生期待心理:今天我的语文老师会怎样进入新课呢?
二、创新的设问来激趣
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设立问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巧妙的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能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导学案教学模式下,如果教师能用问题引导学生成功,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人地位将得到充分体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例如在执教《小巷深处》一文时,备课组只用了(1)英姨是一位怎样的母亲?(2)“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这样两个问题就很好地引导学生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新的训练来提升
导学案教学模式下要求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不少初一的学生不习惯在课堂上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答案。这种情况下,我们备课组统一认识:针对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维训练的创新,鼓励学生有多元化的答案,尤其是创新型的答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保驾护航。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块大“根据地”,也是决定学生考分高低的关键。平时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我们常常就其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让学生大胆设疑,然后尝试主动解决,并且交流各自的见解。时间一长,不少学生养成了“鸡蛋里挑骨头”的阅读习惯,对文本的把握更深入透彻。在与同学的交流、争论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无形中创新的火花就迸发了。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笔者在教学《窗》这篇小说时,就设计了以文章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为开头,发挥想象,给文章续写结尾的训练题。班上有许多同学写出了令人叫好的新篇章。
四、创新的测验来巩固
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语文检测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传统模式。不管成绩好坏,每一个孩子都是关注自己的考试分数的。有的嘴上说不在乎,其实心里对低分数介意的要命。但有少数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就是不理想。如果教师不去关注这一现象,就会使这部分学生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怎么办?还是两个字:创新!
创新的测验形式能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研究问题,更能检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在学生进行测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我们备课组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尝试:第一,多样的测验形式。测验载体不仅仅有传统形式的笔试试卷,还有课外活动形式的测验。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具有多元化的、有利于引导学生使用不同方法解答的测试题型。第二,丰富的测验内容。课堂知识是测试的内容,学生的朗诵能力、背诵能力等也可以作为测验内容,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其三,灵活的评判标准。教师在遇到准确答案时固然要给高分,如果遇到与命题思路有歧义的答案,而学生的想法又具有绝妙的创新意识且相对合理,那么教师依然可以为其打出高分。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小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