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开发区教育局 顾绍山 沈爱华 陈贞武
推动区域备课组建设持续发展的若干策略
■武汉东湖开发区教育局 顾绍山 沈爱华 陈贞武
写在前面的话武汉市2009年度“十佳学科备课组”、“十佳备课组长”的表彰活动已过去近半年了,在表彰总结大会上,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徐定斌代表武汉市教育局针对全市备课组建设工程实际情况,提出“五个进一步”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在行政推动上加大力度;进一步强化研究指导,在指导的深化上加大力度;进一步树立先进典型,让先进典型发挥示范效应;进一步提炼好的模式,在模式的实践应用和完善上加大力度;进一步强化成果的巩固,在建立长效机制上加大力度。“五个进一步”目前在全市中小学备课组建设工程中具体落实情况怎样?曾经在中小学备课组建设工程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过骄人成绩的“双十佳”在落实“五个进一步”中,又有哪些新的思考和新的探索?近期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学研究室小教科将利用《成才》教育月刊这一平台,以系列报道的形式,走进“双十佳”,再次聚焦备课组建设工程中这些突出的团队和个人。与此同时,对各区域在落实“五个进一步”备课组建设工程中涌现的具有推广价值的新的典型也将进行深层次跟踪报道。以此来推动我市小学备课组建设工程的持续发展。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室副主任、特级教师李光杰)
备课组建设是学校长足发展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也是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工程。在整体推进区域备课组建设工程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充分依靠行政和业务管理的力量推动备课组这个专业组织的发展;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动性推动备课组团队建设;如何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备课组建设,自觉借助备课组力量实现专业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三年多的实践探索,武汉市东湖开发区积极推行“教学常规六个一”活动,为备课组建设持续发展定下了立足点;开展“四效研究”,为备课组建设内涵发展找到了着眼点;扶持薄弱学科学校,为备课组建设均衡发展找到了切入点;组织优秀备课组展评活动,为备课组建设创新发展注入了兴奋点。回顾我区备课组建设的实践历程,我们采用规范管理与多样发展并存、区域主导与学校主动并行、重点培养与整体提高并进、评选表彰与研讨展示并用、调查研究与推广经验并举、专家引领与草根研究并重、团队发展与个人成长并联、教研成果与教研方法并立等八项策略,有力地推进了区域备课组建设的持续发展。
备课组是中小学教学教研工作的基层组织,也是学校管理系统中的末端组织,承担着来自方方面面的繁杂的工作任务。要想将备课组建设成为课改背景下校本教研最高效的学习型组织,成为教师交流、互助和发展的平台,就必须突出备课组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就必须为备课组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统筹协调好教师个人与团队的工作关系。这就需要区教育行政和教学业务主管部门规范管理,以区域为单位,强化学校重视备课组建设的意识,突出备课组的专业地位,指导学校抓好备课组的常态活动。
2007年,东湖开发区教育局制发了全区推行“教学常规六个一”的文件及《备课组建设评估细则》,对规范备课组的常态管理起到了关键作用。“教学常规六个一”指学校以备课组为单位推行每周一次教研活动,一月一次教学常规自查,两月一次学情反馈,两月一次教情反思,每学期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每学期一次教科研经验交流大会。
“教学常规六个一”以时间为序,对全学期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了时段规划,突出了研究、反馈、反思、交流,实现了教学常规从完成任务型向自主研究型的转变,使备课组教师和备课组明确了常规工作的内容、思路和方法,有利于教师在常规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有利于备课组团队的建设。
以备课组为主体实施的“教学常规六个一”确立了备课组教师个人和备课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规范的工作框架。在这个工作框架内,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创造性开展备课组建设工作。
多元发展就是鼓励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备课组活动。全区学校在备课组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发展的态势。以光谷一小的“真实课堂”、光谷二小的“怡美课堂”、光谷三小的“人本课堂”、光谷四小的“生态课堂”、光谷六小的“情感课堂”、光谷八小的“成功课堂”等为代表的特色课堂理念的先后提出,标志着备课组建设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初步形成。教育局因势利导,举办了区域特色课堂研讨和备课组展示活动,有力促进了各学校备课组建设的特色化发展。
规范管理与多元发展并存,实现了备课组建设的管理有序、管理有度,从而达到了备课组建设的管理有效。
选择一条内涵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实现备课组的持续发展。区教育局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时刻关注备课组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出现的问题,准确判断,认真研究,及时决策,主导推进区域备课组的建设工作。
2009年4月,区教育局提出开展“实效备课研究行动”并就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提出三条建议。一是规范教师个人备课。要求不满五年教龄的教师一律手写完整的详案,要求各备课组杜绝用集体备课代替个人备课或用个人备课代替集体备课,加强备课组成员间的教案交流和检查。二是开展研究性集体备课。要求各组集体备课,事先确定具体内容和中心发言人,结合案例、围绕问题,求同存异地开展研究。三是推行“二次备课”。进行课前和课后备课,课前备教学预案,课后备教学反思,提高教师备课的思考力,增强教师备课的实效性。
建议提出后,各学校积极响应,纷纷修订学校管理制度,自主开展结合本校实际的有效策略探索。在规范教师个人备课,提高备课的实效性中,光谷二小举行了具有时尚特色的“晒教案”交流互学活动。光谷三小实行“三段反思”,光谷一小实行“思在课前、探在课中、馈在课中、传在网上”的工作策略。
加强备课组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我们结合当前教学教研发展趋势,提出在备课组内开展高效课堂的研究,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力、中年教师的研究力、老年教师的指导力。为此,全区各学校自主组织备课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
一是有目的地开展教师磨课。在磨课过程中,被磨课教师能虚心向备课组内教师请教,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虽然辛苦,但对个人的专业成长作用很大。备课组内其他师教也尽心地为执教老师出主意、想办法,使教学设计更完善,达到了“上课一个人,提高一群人”的目的。
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同课研究。不同的教师用不同的学生上同一节课内容,通过相互比较,使教师们能准确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身的差距与不足,相互学习借鉴,增强教师改善自己教学的内驱力。
三是有计划地开展主题研讨活动。如小学语文,备课组围绕“古诗教学”、“识字教学”等主题开展备课交流、上课研讨、专题报告等形式的教研活动。通过区级活动推动备课组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备课组的研究力。
针对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我们引导学校备课组开展有效作业研究,提出加强三方面的研究:研究减负,用好保底作业;研究增效,设计好创意作业;研究批改,发挥好作业的反馈作用。光谷七小数学备课组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把作业游戏化,通过“小猫钓鱼”、“摘苹果”等游戏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兴趣浓、思维活、反映快;让学生在“玩”、“乐”中完成作业,不仅减了负而且增了效。他们在设计作业时,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每天的作业都设计有“每日一题”,根据班级学生的差异,设计适合不同基础学生需要的多层次作业,使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消。
备课组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我们引导备课组积极研究设计多效的学科活动,旨在通过富有创意的学科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光谷三小数学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数学学科活动,让阅读走进数学,让生活走进数学,让实践走进数学。如“数学冲浪”口算接力赛、“精美的钟面”、“年历卡制作”、“奇思妙想七巧板”、“数学故事大家讲”、“二十四点擂台赛”、“数学游园会”等。丰富多彩的数学节活动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开展,滋养、浸润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和智慧,使孩子们在奇妙而充满魅力的数学世界里快乐成长!
“实效备课、高效课堂、有效作业、多效学科学生活动”的研究(简称“四效研究”),是区教育局为了促进区域备课组走内涵发展之路提出的策略,各学校备课组围绕“四效研究”,自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强化了备课组建设工作的实效性。
区域内中小学发展起点不同,也会造成区域内备课组建设工作的不均衡,在推动区域备课组建设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高度关注校际之间、组级之间、学科之间的差异。对拥有优质资源的备课组,我们要求他们制定更高的发展目标,在区域内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成为领军团队;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备课组,我们给予重点帮扶,并采用区域整体联动的方式带动他们发展,走积极稳健发展之路。
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我区的初中学校发展很不均衡,校际间同一学科备课组教师的教研基础差异很大。为此,我们通过引进校外智力资源,重点扶持薄弱学校和学科,实行全区初中教学联动,整体推进初中备课组建设均衡发展。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件工作:一是组织实施了区级全学科优质课竞赛活动,通过教学大比武这个平台,促进教师钻研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研究,推动初中各学科备课组竞争性联动。二是结合初中常规教学视导,组织区内初中开展教学开放日活动,实现区域学校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通过教学开放活动,学校之间、备课组之间、教师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为学科教师集中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难点、重点和困惑搭建了平台。开放活动中的评课交流环节有力地支持了薄弱学校(薄弱备课组)的建设,有效地促进各学校备课组的活动由校内走向全区,实现了初中各学科备课组合作性联动。三是重点扶持薄弱学校。教育局有目的地选择了我区两所教研力量相对薄弱的中学开展“学习杜郎口经验,探究高效课堂”的教改实验,经过近一学期的实验,两所学校出现的可喜变化。其他学校看到这两所学校备课组的变化,也纷纷思考本校的教学走向,区教育局也予以重点扶持,促进区域内初中各学科备课组的研究性联动。四是在组织中考复习备考中,强化初中教师复习备考的集体研究意识。近两年我区九年级复习备考工作在区教研室组织下,将复习备考活动安排到校,主题落实到组,工作细化到天,使复习研究活动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联系起来,与备课组的日常教研联系起来,调动区域学科教师力量,解决复习备考中出现的问题,形成了区域备课组活动一盘棋的格局,实现了区域初中各学科备课组的共享性联动。
着眼整体,尊重差异,重点培养,点面结合,实现区域备课组建设的整体提高。
备课组建设工程作为一项教育行政推进的重要工程,需要借助系列活动来激发广大教师参与备课组建设的积极性。鼓励表彰先进,对备课组建设工作做的好的学校和备课组给予认同肯定,发挥其示范引路作用,有力推进区域备课的整体建设。研讨展示活动能增强备课组建设工程的内涵,能突出备课组建设工程的学术味与研究性,能培养备课组成员的研究、交流和合作意识。研讨展示活动能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备课组建设工程。
根据我区备课组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我们采用主题课集中评比的方法从2007年起每学年评选一次区级优秀备课组。2007年备课组评选的主题是“我们研究,我们快乐”,2008年的主题是“我们的课堂,我们的特色”,2009年的主题是“四效研究,有效教学”。备课组建设与展评的主题,就是对备课组建设的引领。集中评比就是在学校评选和推荐的基础上,组织专班对各学校推荐的“优秀备课组”进行集中考评。考评时由备课组长运用多媒体介绍本组的典型经验,评委综合评议后确定年度区“优秀备课组”。每年一次的全区优秀备课组集中展评活动,交流了备课组建设经验,促进了全区学校备课组的建设。
经过两年的评比活动,我们发现全区优秀备课组相对集中在学校规模大、办学条件好、教研实力强的学校。许多正在发展中的学校虽然很积极地参与,但因为起点低,还没有形成能与优质资源相对集中的学校同台竞技的竞争力,较难评上优秀备课组。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调整评选表彰方式,将集中评比改为分散评选,将评选表彰名额分配到学校,由学校在校内组织各年级各学科备课组进行更广泛的“海选”,使每个备课组都有评优的机会。
2009年底,全区学校自主评选了26个区级优秀备课组,为了用好这一评选资源,2010年3~6月,我们组织这26个组优秀备课组在全区开放展示集体备课和研课活动,载誉“区级优秀备课组”之名的备课组,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把展示活动当成了一场不甘示弱的竞赛,基础薄弱的学校举全校之力支持备课组的展示,备课组内的成员空前团结,积极总结备课组的教研成果和工作经验,认真设计研讨活动内容程序,十分投入地开展磨课研课活动。一次研课展示活动调动了备课组教师的教研热情,增强了备课组的团队凝聚力,提升了备课组的教研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评选表彰与研讨展示并用,既表彰优秀备课组,又促进备课组研究,是一套符合备课组建设持续发展规律的实用性策略。
备课组建设工程既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工程,更应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工程,在推进区域备课组建设工程中,我们面对的是不同校情的学校,面对的是不同起点的备课组。每个备课组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会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特色做法。在工作中,我们应当直面问题,更应该珍视一线教师、基层学校和备课组的工作经验,注重调查研究,注重推广经验。
如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了华科大附中在开展研究性的集体备课活动中,通过问题驱动实施集体备课。光谷二初的教师工作手册便于记录教师和备课组活动,都是很好的经验。我们总结提炼后向全区各学校推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样,在区域范围内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过程,调查研究与推广经验两者并举,引导备课组建设立足实际解决问题,把握方向不断提高区域备课组建设的整体水平。
备课组建设需要专家的引领,专家可以帮助备课组成员挖掘和提炼具有广泛性、普及性意义的教学范例,从教育理论的高度指导教学实践活动,拓展备课组成员的专业视野,提升备课组成员的专业素养。
依靠专家的引领关键在于选准专家,用好专家,有针对性地对备课组进行指导,我们针对高中课改,邀请高中课改专家进行具体模块教学的指导;针对学科的备课组教学活动,我们邀请省、市教研室和学科特级教师进行指导点评;针对教学研讨中的教理争论,我们邀请大学学科教学论方面的教授给予指导。有的备课组成员与专家建立了密切联系,经常邀请专家参加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了专家的智力资源优势。
备课组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备课组建设还应充分发挥教师参与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备课组应成为教师成长的平台,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应成为教师群体合作学习、共同研究的过程。在重视专家引领的同时,也应重视备课组教师个性化研究和集体研究。
好的思想常常在交流与协作中汇聚在一起,教师之间以教学实践中遭遇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透过集体对话,移情等方式探究问题的矛盾,寻求对问题产生原因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办法,我们把这种立足于教学中的问题,汇聚于备课组普通教师之间的平常的教学研讨称之为“草根研究”。重视草根研究是对一线教师的尊重与肯定。草根研究善于研究小问题,进行案例分析,经验总结,能形成鲜活实用的实践经验。
专家引领与草根研究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内容与研究情感共生,使备课组建设形成合力,促进区域备课组建设持续发展。
备课组建设中处理好团队建设与教师个人的关系,能促进备课组建设和谐持续发展。要想让备课组内的教师走得既快又远,就要让备课组团队建设与教师个人成长并联。
每一个备课组都有潜在的资源。那就是教师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年龄、个性、教学经验、教学能力、知识背景等诸多方面,利用好这种差异就能盘活整个团队,带动全体成员的成长。有的学校重视备课组长的选拔工作,采用全校竞聘的方式,让教研能力强、管理能力强的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备课组长;有的学校能综合考虑年龄、个性、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慎重地组建备课组,并在组内开展“师徒接对”等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活动,使组内的每一名成员找准自己的发展基点,与备课组同生共长。
给每个团队机会,让每位教师主动参与团队建设,在备课组的展示活动中,我们将活动的组织、主题的确定、资料的整理呈现等任务都交给备课组,备课组全员积极参与,分工负责,主动为团队出力;在评选表彰之后,我们在颁发给优秀备课组的证书上打印上每位成员的名字,让每位成员分享团队的荣誉。
让每位教师以备课组的集体荣誉为荣,让备课组的发展带动每位教师成长。使团队发展与个人成长并联,促进区域备课组建设持续发展。
备课组建设成果最好呈现的是教研业绩。一般来讲,备课组在总结自己团队建设成果的时候往往能如数家珍地将团队荣誉、教师个人成果、学生成果等很丰富生动地呈现出来,但往往忽视对教研方法的总结。
我们认为,任何教研成果永远也只是备课组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教研方法才是能保持备课组建设长足发展的永恒财富。因此,在备课组建设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备课组既要注意总结自己的教研成果,也注重对教研方法的总结,形成教研成果与教研方法并立。如“同课异构”的方法,不同的备课组就会用不同的教学研讨方法去实践,有的针对同一课题让组内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实践效果的差异中寻求合理的设计;有的针对同一课题和不同的学生,设计多种教学方案,寻求多样的收获。前者是归一,后者是求异。这些研究方法对于备课组集体备课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教研成果与教研方法并立,能更有效地推进区域备课组建设的持续发展。
在实施备课组建设工程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建设好一个备课组,备课组长是关键,活动机制是保障,团队建设是基础,个人成长是目标。而要推进区域备课组建设的整体提高和持续发展,管理与工作策略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不断探索研究推动区域备课组建设持续发展的策略,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追求。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