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燕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多年从事基层教学工作,通过调研发现,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农村小学开设和落实上却存在诸多问题:
1.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使之沦为边缘学科
有别于语、数、外等专业性课程,这门综合性课程从开设之初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都认为平时读读背背,考试时能写出来就行了。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知行的脱节,德育的低效。
2.缺乏专职专任教师,教学方法落后
农村小学大都是老年教師、学校领导或班主任兼任此课程,专业性不强,教学方法基本上就是勾勾画画、读读背背,学生学起来也是兴趣不高,教学效果难有保证。
3.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
目前农村小学对这门课程的评价还仅限于一张试卷,几道考题,远远不能涵盖课程的评价指标。
二、应对策略
以上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和制约了这门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的道德提升。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对以上问题加以改进:
1.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突出品德与社会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全员重视的良好氛围。作为课程的实施者,一定要站在关乎民族兴亡的高度重视这门课程,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2.学校要在课时安排、师资配备、教学培训等方面向品德与社会学科倾斜。首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安排课时,不得挤占、挪用课时;其次,师资配备要尽量做到专职专任,即便是兼任教师也必须要保证课程的正常开设;再次,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对该课程教师的培训力度,使之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3.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探索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科学评价方式。作为一门综合课程,课程资源不能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各种课程资源,加强课程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评价引导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方式必须改变一张试卷的模式,采用多主体、开放性,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引导师生关注实践,注重养成,从而全面达到课程的预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