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优等生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2015-05-30 19:59王洪波
新课程·小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优等生心理特征小学教育

王洪波

摘 要:在学校中通常会把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称为优等生,然而,近年来,“高分低能”的现象越来越多;一些优等生成绩越来越一般,习惯地称其为“没后劲儿”,其实这些都反映了教育中的一些问题,阐述了优等生教育的问题及对策,使优等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优等生;心理特征;策略

小学时期学生各项心智发展迅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精力与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中等生和后进生的身上。对于优等生来说由于光环效应,除学习以外的其他能力,也经常被教师视为什么都是优秀的,久而久之便忽视了这一团体的教育工作,形成了诸多问题。

一、小学优等生的普遍心理特征

1.骄傲自负,交往能力差

现如今的学校生活中优等生在智力、学习和日常表现中相对比较优秀,教师通常给予的都是肯定与夸赞,慢慢地,他们在心里形成了一定的优越感,这种心理使他们自以为是,我行我素。

2.追求完美,抗挫力差

优等生以其良好的成绩更容易获得老师的喜爱以及他人的称赞,他们是老师和父母眼里的“好孩子”,是班级的佼佼者,经常被定位为其他同学的榜样,这也就使他们养成了很强的自尊心,凡事追求完美,受到一点挫折都无法面对。小学时期的孩子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此时若是没有教师及时的引导,则很容易使孩子意志消沉,甚至是一蹶不振。

3.嫉妒心强,心理缺疏导

优等生由于好胜心太强,凡事都喜欢和别人比出高低,习惯了优于别人,所以当别人比自己成绩高,哪怕只是一点点,他就会心生嫉妒,而不是从自身寻找原因。对于优等生而言,成功与失败不仅仅来自于对自己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同他人的比较,所以他们争强好胜,嫉妒心也强,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预防与消除优等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优等生在学习成绩、思维、智力等方面都相对优秀,只是小学时期儿童心智尚未成熟,所以由于教师教育疏忽等使其产生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若教师还是拿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唯“分数论”,则将泯灭孩子的优秀。如果我们辩证地看待优等生的心理弱点,会发现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向上发展、实现远大目标的动力和内因。所以教师应及时发现优等生的心理弱点,采取适当的教育策略,使优等生全面健康发展。

1.打破“光环效应”,引导学生合理进行自我定位

对成绩优秀给予肯定的同时,对其他方面的不足也要及时指正,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以及不合理的自我定位。而若发现学生形成了骄傲自负的心理,则要适当减少对其的表扬与肯定,当然学生这一心理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所以也需要教师长期的工作对其进行矫正。必要时可采取家校共同努力。

2.加强“挫折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优等生因其优秀的成绩而自然地赢得了许多表扬与夸奖,慢慢地形成了优越心理,一旦遇到点小挫折便会产生失落情绪,甚至是烦躁、抑郁。因此,教师应注重优等生的“挫折训练”,如合理设置抗挫情境,有的放矢,使学生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再如当困难来临时,教孩子学会反思自我、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孩子的坚强品格。

3.建立“心灵通道”,发展学生能动心理

小学时期是孩子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該时期的心理特征及变化,建立“心灵通道”,如定期举办心灵沟通班队会、设立“心灵信箱”等,让学生心里的想法及时合理地得以发泄,而教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发现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其次,教师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时时关注学生心理,让学生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人,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关注优等生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优等生其他各方面品质的培养,让这些生活在鲜花中的孩子们,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

猜你喜欢
优等生心理特征小学教育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培养语文优等生的策略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不敢做选择题的“优等生”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