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静”为“动”

2015-05-30 14:43孙林娜
新课程·小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信息技术课堂自信

孙林娜

摘 要:任教信息技术学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一普遍性问题:表现“安静”,缺乏自信。针对这极端“听话”现象,从课前、课中、课后三处入手,改善课堂气氛。具体在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素质,加强与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沟通;巧设教学方式,挖掘学生优点,借助肯定与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走“近”学生,化“师”为“友”几方面提出建议并进行探索实践,破“静”为“动”!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信息技术课堂;自信

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第一中心小学,是一个拥有近3000学生的“大家庭”。其中绝大部分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子女。担任10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发现一普遍性问题,课堂相当“安静”,学生缺乏自信。学生不敢主动发言,大部分学生是在知道答案的前提下不敢举手;学生只会重复教师的演示,不敢自主操作与探究。

教学片段一:每个班的第一节信息课,学生都坐得非常端正,凝视着我,不敢有小动作。对于新的班级,我先进行了自我介绍,之后以提问的方式希望班上能有学生来简单向我介绍班级大概情况,比如总人数(男女同学人数)、学习、纪律等方面,目的是能和学生有个初步认识,摸摸各班班情,以便开展后续教学。然而,只有很少量的学生主动举手发言,其余都是沉默不语,或是嘴里嘀咕着什么,即便举手也是十分犹豫。显然学生有思考老师的提问,但不敢举手发言。“怕回答错误?怕在同学、老师面前丢脸?怕老师的批评?”我如实将自己的揣测告知了学生,大部分学生在座位上使劲点着头。之后我叫起几个学生,回答其实都很好,但说话声音很轻、很没自信。

教学片段二:课上只有个别学生会提前开机或打开书本翻看,其他学生都只是端正地坐在自己的电脑前,等待老师的指示。老师不说开机,不说打开书本看第几页,或许他们会一直“静坐”下去。

教学片段三:技能教学中,班上只有几个学生敢自发探索,敢打开“这个”,点开“那个”,大部分学生只会“重复教师的操作”,甚至有些学生都不敢去“点击”教师演示中没有涉及的工具或选项。

分析:如果说片段一是因学生和老师的“第一次见面”,但在之后的教学中,片段二、三几乎会出现在每堂课上。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农民工子女由于地区、家庭背景上的差异,对计算机的接触率各不相同。不少学生家里根本没有条件配备计算机,很多只能在别人家偶尔玩一玩,加上生活习惯、见识等方面因素,学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使得课堂上,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这样的技能课上,学生就显得更为胆怯,更为“安静”。这种“静静思考”的课堂,无疑增加了教学压力。一直持续势必影响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落实和达成,十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改善这一极端“听话”现象,增加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

一、多方了解,掌握各班整体课堂表现情况,为课堂做足准备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及对德育工作的认识

作为教师,育人的思想和理念极为重要。多阅读关于农民工子女心理学的书籍,多关注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教学的案例资料,不断完善自身理念、丰富自身内涵,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2.加强与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沟通,熟悉各班具体情况

班主任老师的作用不言而喻,平时多与各班主任交流,能有效得知学生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对某些家境、生理或心理特殊的学生,教师事先了解情况,提高关注的作用不容忽视。对比其他学科课堂上的学生表现,找出异同之处,对改善课堂气氛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班上总有个别学生在班主任或主课老师面前表现优秀,但在副课上就随心所欲,判若两人。

二、巧设教学方式,挖掘学生优点,及时肯定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作为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和学生最多的接触与碰撞就是在每个信息技术课堂。信息技术教学不是单纯的“告知、模仿”式教学,其更多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尝试与探索,发现与研究,在实践中获取认知与技能,在体验中提高情感与价值观。

如何保证35分钟的课堂效率?如何在这35分钟内让更多学生战胜内心的胆怯,敢于开口说,敢于动手创造,不让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笔者尝试从教学方式入手,在教学环节上创造条件,挖掘学生闪光点,充分发挥肯定与鼓励的作用,让学生拥有自信。

1.关注学生神情,消除内心顾虑,变“生”为“师”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对于农民工子女而言,在家得到来自家长的表扬相对较少,在校老师、同学对他们肯定与鼓励的力量不容小觑。

案例一:在教学浙摄版三年级上册《可爱的鼠标》一课中,利用鼠标给桌面上的图标排座位,旨在让学生掌握鼠标的单击与拖放技能。但初次接触或很少接触鼠标的学生就会控制不到位,往往会双击打开图标,或是右击后拖放图标出现菜单,造成各种不同问题,桌面变得更加凌乱。当时,我发现一位言语不多的女同学试图举手求助于我,但举了又放下。当我广播展示她的桌面时,

生1:这是谁的啊?

生2:啊!怎么是这样的?

生3:错了吧!

……(班上各种声音陆续呈现)

机会来了,为壮大这些声音,我首先肯定了质疑的学生,表扬他们能发现问题并说出来。我请其中的一两位学生站起来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于是这些原本以为会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乐滋滋的。

师:老师非常喜欢这位女同学的桌面,因为她告诉了我们鼠标的另外用法,并且自己大胆地进行了尝试!老师要奖励她一个奖章,她也是咱们班第一个获得奖章的同学!

全班同学肃然起敬,我请这位女同学上教师机演示自己的操作,出乎意料,她居然还能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自己是如何控制鼠标的。就这样在她的“失误”中以特殊的方式学习了鼠标的双击和右击,以及右键菜单。

生1:下回我也大胆点几下!

生2:我也要争取奖章!

……(不少学生都说出自己的想法)

课后,我找来这位女同学问她当时为何不敢举手问老师,她便坦然地说出害怕同学笑话,害怕老师看到她的“错误”!将错就错,失误的表现,也能找到值得肯定的“那一点”,若能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一点”,给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相信他们会还你一个实现课堂价值的机会。

2.注重小组合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品尝成功的喜悦

由于学生学习差异较大,他们的技能水平也参差不齐。小组合作可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建构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生生交流、生生教学,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的前提下,更敢于开口表达自己的意见。

案例二:教学浙摄版三年级上册《复制与变换》一课时,对花作为“种子”的“复制”“粘贴”技能,我以课本上的方法作重点讲解演示。在学生完成“装点校园”任务后进行组内“参观校园”,并在组内交流评价后请组长进行班级交流。一位组长的发言是这样的,

组长:老师,我发现复制粘贴还有其他方法。

广播后,他很开心一边演示一边解说,虽然说得不专业,但看得出已经很努力想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演示完,全班同学都发出了惊叹声,不由得给他热烈掌声。

师:你是如何发现新方法的呢?

组长:我是看到我们组×××同学在用这个方法,于是我也试了试,果然行!

(他的回答再次让我诧异。)

此刻,大家神奇的目光一齐投向了×××同学,这位同学一下子脸红了,沉默不语。我邀请他来到教师机前,展示自己的作品与方法,同时向全班说明以后咱们班又多了一位“信息老师”,就是×××同学,并给这两位同学颁发了奖章。

上例中,几乎所有学生都只是在模仿教师操作。面对整个班级,教师不可能及时关注到每个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学生既是组内成员,也是组内老师,当发现组内成员有“新招”时,往往能激起其他成员的热情。课下我找来这两位同学,明显的,一个比较活泼,善于表现自己;另一个比较内敛,善于思考探索。我将他俩配成搭档,一个演示一个解说,他们十分乐意,并说以后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三、走“近”学生,化“师”为“友”,为课堂铺下情感基石

《班主任教导力》所言:“想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堂,先让学生‘爱上你。”在学生面前,教师不能高高在上,尤其是本身就处于害怕老师年龄段的小学生,更重要的是在这群特殊身份的学生面前。只有老师自身放下架子摆正位置,和学生走得近一些,对学生多一些了解,才有机会从内心接近他们,当他们“不胆怯”的时候,方能喜欢你的课堂。

案例三:空暇课间,我经常到走廊上,看看学生的课间游戏,听听学生的课间谈话。见到男女学生都在跳皮筋,我也藏不住内心的童趣,和他们凑在一起,开始学生觉得有些奇怪,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在说笑道:“原来我们信息老师跳皮筋这么厉害啊!”课前几分钟,因为事先了解到这个班级几乎没有本地学生,在走廊上我问了句:“不知道咱们班有没有来自温州的同学?”“有的有的,我和他两个,老师,你也是温州来的吗?”一个平时相对活泼的“调皮鬼”忙接话道。之后简短的几分钟,一群孩子也过来凑热闹,原来他们俩一个来自温州瑞安,父母在店口经营鞋业已经好多年了,另一个来自苍南。与此同时,学生也知道原来信息老师的母校就在温州,还知道温州的很多事情呢!那节课上,我发现学生听得特认真,平日里说来无效的激励性语言,也似乎特别奏效。积极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也多了不少,尤其是那个“调皮鬼”还特别能与我配合。

当学生不再觉得老师是那么高大神秘,而是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大朋友时,学生便会对你敞开心扉。同理,老师的建议和道理,他们也能欣然接受。

一学年的尝试与实践让原先的课堂气氛有了明显改善。课堂上自信参与互动的学生越来越多,课堂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受多方因素的影响,想让所有学生能主动成为课堂主人,还需要长期的更多的探索,需要在不断完善中实践,更需要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关心与注重。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农民工子女信息技术课堂自信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实践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问题的探讨
电子学档评价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警惕农民工随迁子女遭遇教育“隐性不公”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浅谈高职学生内力觉醒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