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日健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助力我国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大量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中的教育融入问题日益凸显。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而言,教育融入是其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相关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化解对策,以促进教育公平、公正理念更好实现。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教育融入 问题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教育融入是指社会公民都能够有机会被全面接纳和融入教育的一个过程,代表着其能够平等享受相关的教育资源。教育融入不单单只是指教育制度上要具有可融入性,需要相关的结构性因素确保学校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接纳,同时也是指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够从心理上融入到城市学校教育场域中。虽然随着我国“两为主”(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等政策的颁布和落实,促使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等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缓解,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教育融入上的问题日渐严重。这成为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发展在未来很长时间中的重大阻碍,需要我国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积极建立化解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有效对策。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问题
教育起点融入问题。随着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起点公平的“两为主”保障政策的颁布,确立了以流入地政府为核心,以公办学校为基础的容纳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相关责任机制,其促使当下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难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上来看,依旧还存在着诸多有违政策导向的“对策”。虽然我国政府在政策中多次明确规定,要免除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额外费用,详细规定了“流入地政府要将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相关收费标准制定出来,免除相关的费用,做到公平、公正,与流入地学生同样对待”,但是,由于政策的保障和考核机制的缺失,促使部分流入地政府,通过以城市教育资源承载力限制为名,借助于市场机制及价格杠杆等,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设立了以借读为名义的高额准入门槛,从而造成“政策替代”现象的发生。因为无法缴纳高额的借读费,丧失了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而也就造成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起点上难以融入城市教育。
教育过程融入问题。所谓教育过程的融入简单而言就是指在教育进行的过程中,消除所有非正常因素的影响,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享受相关的教育资源,取得学业成绩上的共同进步。详细地说就是在教育组织形式上,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平等对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教师公平对待;在教学评估上,促使所有学生均可以获取相同的、公平公正的评价。由于随迁子女和城市子女在生活习惯、学习经历等方面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缺乏稳定性的不定期迁移,促使很多随迁子女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上都很难融入到城市的教育体制中。不过,其难以融入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一系列客观因素。例如: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一些流入地重新建立了打工子弟学校,公办学校不接收农民工子女,而有些公办学校虽然愿意接受农民工子女,但却进行单独分班。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化解对策
完善“两为主”政策,确保教育融入起点的公平公正。就我国所颁布的“两为主”政策,在随迁子女教育的责任主体权责界定上存在不足之处,这对该政策的落实贯彻效果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应该对流入地政策以及流出地政策,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中的相关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规定,构建三方彼此协调和交流机制,促使政策中模棱两可的内容得以减少,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宏观政策下能够达到教育融入起点的公平公正。
首先,中央政府应发挥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人的作用,在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中统筹协调作用。通过构建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费用,不但能够保证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够享受教育,让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同时还要对流入地政府的实际教育情况做到充分认识,不断加强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从而确保流入地政府的经费补偿,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其次,对流入地政府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相关激励约束机制进行构建并完善。流入地政府对“两为主”政策做到严格执行,并在政府绩效考评机制中融入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工作表现。
最后,对流出地政府的职责进行不断强化,不但要将与流入地政府的相关合作、交流机制构建出来,促使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费用的使用效率得到保障,同时还应该将流出地政府吸纳农民工随迁子女返乡接受教育当做相关的考核职责,通过在农村和城市构建出动态的考核制度,让相关的政府职责得到加强,从而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合的目的。
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完善,确保随迁子女教育融入过程中的公平公正。首先,要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融入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课程。统筹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主要分为内容整合、知识构建过程、消除偏见、教育机会平等、以及赋权学校结构和社会结构五个方面。该五个方面的内容的实现途径主要依赖于课程和教学。由于种种因素而造成的城乡二元化的文化,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学融入上讲,为其带来一些多元文化整合的教育,更加便于让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分歧和偏见现象得到有效化解。借助于构建多元文化整合课程,能够让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变得更加方便,从而也就能够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另辟出一种渠道。例如:借助于对移情原理的充分利用,指导城市和随迁子女学生能够从城乡不同的视角上对以往的、现代的教育实践进行审视,营造出更多的机会,促使学生能够从异文化视角上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评价,从而帮助农民工随迁子女对城市教育融入和城市教育不同文化进行有效整合。
其次,要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混合编班理念进行强化。就目前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很大一部分流入地公办学校大都单独的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进行编班,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教育融入过程中的隐性不公。单独编班更似一种隔离现象,这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入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应该在“两为主”政策中融入混合编制的分班原则,并落实贯彻,从而才能确保教育教学过程的公平公正得到真正意义的落实。
总之,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入,造成大量劳动力涌入到城市,从而为城市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大促进作用。但随之而来还有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虽然随着我国“两为主”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随迁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但是不能否认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通过从多个角度上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具有针对性的化解对策,从而让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让教育融入的公平、公正、平等等理念得到真正实现。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注:本文为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老区精神与老少边地区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度重点研究项目(LQ14A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孙文中:《包容性发展: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研究——基于武汉市的调查》,《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②罗竖元:《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结构与现状——基于厦门、长沙与贵阳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江汉学术》,2014年第2期。
③罗竖元:《城市社区文化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影响——基于厦门、长沙、贵阳等地的调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责编/王坤娜 孙垚(见习)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