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倩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政府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战略计划的实施,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不断提高企业国际化资本经营运作的水平。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是把我国从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的一个重要方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虽晚,但发展较为迅速。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平稳健康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对策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一)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
201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1028.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4.1%,接近于实际利用外资额1196亿美元,这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而且中国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这意味着我国资本的国际化运营在加速,我国企业正在由产品输出阶段走向资本输出阶段,这将深刻改变我国的贸易格局,也意味着我国在从一个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二)服务业对外投资成为亮点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对外投资发展较快,2014年服务业对外投资比2013年增长了27.1%,占全年对外投资比重达64.6%。服务业对外投资的迅速增长说明我国已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服务业中高附加值的通信服务、金融服务等可以带来较高的资本回报率。服务业快速增长也在于其起点较弱,此外,相比其他行业,国企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较少也给民营企业带来了机会。
(三)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增强
通过不断整合全球产业链,我国许多企业国际化水平大大提高,参与并购的领域多元化,并购涉及领域包括制造业、采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16个行业,且2013年中海油并购尼克森一案创下了单项并购金额之最。此外,国企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民营企业并购活跃度显著增加,其跨国指数也在不断提高,不断有民营企业挺进世界500强行业中。
(四)对外投资区域分布广泛
据统计,到2013年年末,我国共建立了2.5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占到了全球国家总数的79%,且新增加了对马尔代夫、尼加拉瓜等国的投资。投资流向也更加合理,逐步增加了对发达经济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
(五)对外投资仍不成熟
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相比发达国家投资存量规模仍然较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高新科技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比不到2%,说明相关企业生产率和创新能力不足。从企业方面讲,央企的投资效益普遍优于民营企业,可见其资本回报率还有待提高。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增长迅猛,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投资较为盲目
目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資目标不够清楚,很多企业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并不清楚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到底是什么,而且没有制定充分的战略计划,造成一些企业虽然进行了对外投资,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绩效。
(二)管理水平不高
在对外投资过程中,要求具有全球化视野的管理人才,先进的管理水平。而目前我国高水平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很多具有相关管理经验的人才需要从国外聘请,不仅提高成本,而且容易造成人才流失。
(三)行业分布结构不合理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虽然各个行业均有涉及,但结构分布很不均衡。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仅采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五大行业就占据了对外直接存量的83%,而在信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投资不到3%,行业集中度较高,行业分布不合理。
(四)风险防范体系不完善
由于国外投资环境不断变化,企业不仅要面对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宏观风险,还要面对技术和市场风险等中观风险以及企业财务、经营管理决策等微观风险,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往往很难全面应对这些风险,加之企业缺乏相关经验以及系统性的风险防控体系,导致面对突然的风险时难以应对,造成投资损失。
(五)缺乏专门投资信息服务机构
美国、日本等国家为了帮助本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建立了相应的政府部门进行专业化服务,相比之下,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机构提供相关信息及指导,只有商务部、外汇管理局以及财政部等多部门进行交叉管理,会导致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处理,分工不够明确,导致效率低下,不利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顺利进行。
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对外投资动机,制定详细计划
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不可盲目随大流,而要根据自身实力以及需要进行恰当的投资区位、投资目标以及支付方式的选择,并制定较为详细的投资战略计划,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并尽量规避风险,降低企业对外投资的成本。
(二)提高管理水平,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要学习国外高效的管理模式,建立一支较强的跨国经营管理团队,可以聘请国外高级管理人员,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学习交流。多举办一些培训,提升员工整体素质;采取激励机制,激发员工潜力。还可以引导人力资本进行地域间的合理流动,建立系统的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
(三)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
面对我国对外投资产业的结构失衡问题,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功能,还要学会运用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协同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要发挥政府的调控和监督作用,以及一些鼓励政策,分类别进行限制对外投资与鼓励投资相结合,必要时采取政策倾斜措施保护某些行业的对外投资。此外,我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发展具有比较优势行业的同时转移富裕产能,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
(四)强化风险意识,完善风控体系
国际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多样化的贸易壁垒的出现,以及目标投资国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变化,都会给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带来风险,对此,企业应强化风险意识,合理利用优惠政策并规避投资风险。无论是绿地投资还是跨国并购,都应该加强企业对外投资前后的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控体系,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充分了解投资双方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避免因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引起经营风险。
(五)建立相关投资中介,提升信息咨询服务
为了帮助我国企业更有效率的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高投资成功率,我国政府应建立相应的部门机构,形成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各部门分工合作,整合信息并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此外,还可以举办类似中介介绍业务的项目,帮助相关企业互相了解,增加与国外企业交流合作的机会。
四、小结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正在向投资净流出的阶段迈步,因此,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提升对外直接投资的效率与质量,充分抓住国内外新的有利形势,规避风险,提高产业链整合与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进而优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7-8
[2] 杨挺、田云华、邹赫,2013-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征及趋势,国际经济合作[J].201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