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切入点

2015-05-30 10:48张有环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刘和珍切入点爱国

张有环

高中语文教材本中所选的课文大都篇幅较长,内容丰富,信息量很大,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处理好教材——把握教材的切入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思想内容,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是最传统的教法也是最有效的教法之一。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尤其是那些篇幅较长、思想内容较为丰富深刻的现代文,就要在如何处理教材上下功夫,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以落实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在学生初步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应该选择课文以下地方作为落实教学目标的切入点:①精彩词语,②关键句子,③重点语段,④细节描写,⑤表现手法等。把这些基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引领学生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最终达到鉴赏的目的。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悼念性的记叙文。其内容深刻,感情忧愤,爱憎分明,具有经典性的人文特点。作为高一的学生,虽然具有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像《记念刘和珍君》这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的情况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给以扶助与指导。

教学中除了特别提醒学生要重视文本注释,了解相关背景知识,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总结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方法。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笔者将解读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作为主要教学重点。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为:在学生初步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引领学生解读、探究文本中的思想内容,从而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把文章的三、四、五节作为阅读重点,设计相关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文本:

在学生熟悉背景知识、认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几处细节描写,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一是文中几处对刘和珍“微笑”的描写:“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实死掉了”;二是在第五节中关于刘和珍等爱国学生死难的具体描写。前去请愿的刘和珍“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的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把以上的描写放在一起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作者这样写的作用和目的。

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进行引导:

1.在第五节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场面?2.凶手是谁?他们杀害了谁?她们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呢?3.文中除了作者外还写到哪些方面的人物?4.刘和珍在作者笔下是怎样的一个青年?对刘和珍“微笑”、态度的描写具体有那些?5.作者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是为了突出她的什么性格特点?6.文中对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等人遇害的具体细节是怎样描写的?7.就是这样一群爱国青年,段政府和流言家又是怎样污蔑她们的?8.作者对刘和珍的微笑及其她们三人遇害的经过进行详细描的目的何在?(为了化难为简,可以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以下三个问题:①从刘和珍等爱国学生的角度看,以上描写有何作用和目的?②从反动政府的角度看,以上描写有何作用和目的?③从作者的角度看,以上描写有何作用和目的?)9.就是这样一群“始终微笑着的”“和蔼”善良的爱国青年被反动政府如此残忍地杀害了,那么,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0.除此之外,请看下面的句子(六、七节):

a.…….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1.这两句话作者告诫爱国青年在斗争中要注意什么?

b.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

12.这些词句表达了作者对“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的什么感情?

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以上的阅读训练,学生基本上理解和把握了课文的主要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以及对比手法在本文中的突出作用。

猜你喜欢
刘和珍切入点爱国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纪念刘和珍君》的情感触动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