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同芹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预测的,于是精心预设然后进行备课就显得犹为重要。课堂如果一味地任由学生自由生成,我们的课堂将会走向无序。只有教师课前精心地预设,根据预设设计有一定弹性空间的教案,敏锐地捕捉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并有效地利用,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效益的最优化。下面笔者就教授萧红《春意挂上了树梢》一文的实践,谈谈教师在动态课堂中如何预设备课。
一、预设学情,预约精彩的开始
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水平不一、个性差异的学生,他们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我们应该高质量地去预设我们的课堂,从而使课堂的生成更具有方向性,进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如笔者在准备萧红《春意挂上了树梢》这篇课文的时候,就考虑学生对萧红可能没有深入的了解,如果没有对作者的深入了解,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能就会不够深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多做准备,以便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而做到不与精彩失约。
同时,作为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态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就显得至关重要。譬如讲到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我就在介绍作者的时候,用了一段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寂寞、孤独和痛苦。她的作品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在这篇《春意挂上了树梢》中,萧红正是用写实的照相机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拍摄着哈尔滨——也是当时中国的缩影。文本对日伪统治下满目疮痍的哈尔滨的病态作了沉痛的揭露,中国的富家小姐、外国绅士太太在舞场的作乐嬉笑与中国烂脚乞丐在街边的呜咽哀号、盲人卖艺时头部的歪曲构成了极不协调的畸形交响曲。”听着我声情并茂的介绍,我看出学生已经进入我想要的情境。于是,我让学生齐读文章结尾“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在强烈的对比中,学生情绪明显发生了变化,他们通过自己的声音去表达他们的愤慨、同情和对民族危机的担忧等使课堂上精彩不断。只要找准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总会带给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当然,要想做到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教师还必须预想学生会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些环节出现分歧,以及出现怎样的分歧。我还是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例。我在一开始备课的时候,读到“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她跑进屋去了。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的时候,我不清楚作者为什么要写汪林腋下夹着情书这样一个细节,难道仅仅是想表现她的生活优越感?能够尽情的在这样的春日享受爱情?后来通过细读文本才了解作者用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是多么匠心独运。就在学生结合文本对萧红作品的整体理解时,课堂陷入僵局的时候,有个女生说“主要是想表现汪林的冷漠”,她结合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讲得头头是道,而且也由一开始的不自信而渐渐大胆起来,到最后赢得了全班同学包括我的掌声。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高潮,这是笔者未曾想到的,没有想到学生的理解会这么透彻深刻,笔者只是想把它作为一个讲解的重点。但是,通过这堂课,笔者意识到,课前的精心预设,真的会让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收获精彩。
二、设计弹性教案,让教学游刃有余
有了对学情的精心预设,我们的教案就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这就可以给课堂生成的空间。可传统的教案设计就太过强调教师的预设,通常都要求教师从教学目标的设置、重难点的确定到教学步骤以及板书设计的安排,从课堂中的提问、答案到教师要讲的每一句话乃至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都必须丝丝入扣,这种预设过细过密毫无弹性的教案使得课堂教学过于死板,根本谈不上动态生成。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呈现出动态的生成性,就必须设计出具有弹性空间的教案,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去。当然,要想设计出这样的弹性教案,就需要教师多去观察学生,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来自于对“文本”的挖掘,也需要来自于教师对师生合作、交流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有价值信息的察觉与把握,更需要来自于教师的巧妙引导。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不要设计的太满太死,而是要留出一些弹性空间。所以激发学生的各种学习需要,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而教,这样,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次生命意义上的知识建构。课堂也会因为我们“顺应”了学生的需要,而显得鲜活生动。比如我们在学习《春意挂上了树梢》时,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篇文章可讲的东西其实挺多的,但是要在一节时间有限的课堂内,把这些问题都很好地解决掉,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笔者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就做了有弹性空间的教案,这样,笔者可以根据课堂现实需要随时做出调整。
课堂上学生对艺术手法这一块内容掌握的很好,其中一个比较有典型意义的句子“暖风如清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有位同学联想以前学过的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手法的运用,发现这句也运用通感,还有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的角度写触觉感知的暖风,使风的形象生动起来,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