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尽风情向小园

2015-05-30 14:24杨昌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课堂气氛乡愁教材

杨昌盛

常常有人说上课“表演”是做秀,笔者对此不以为然。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演,不善于表演的人,就不能做老师。”笔者认为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能把每一堂课都“导演”“表演”得真实精彩、形神兼备,那么,这肯定是一位备受学生欢迎的成功的语文教师。

在语文课上,教师精心策划的“导”、绘声绘色的“演”是一种对语文教学的审美追求,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种审美享受,它昭示着时代的新潮流。

一、“导演”的艺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一个好导演,首先要有驾驭剧本的能力。同样,当老师也要具备驾驭教材的能力。艺术造诣来自深厚的根基,根深方能叶茂。可见,教师钻研教材必须认真。教材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语文教师须对教材需千锤百炼,方能成竹在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这是教师能够上好课的前提,它在整个教学中有着最根本的意义。从宏观上讲,老师应首先非常熟悉语文课程标准,将整套教材的内容要点融会贯通。从微观上讲,老师必须对每篇课文的字、词、句、篇、结构特点、艺术技巧以及作者的经历、时代背景等等,都能一清二楚,了然于胸。语文教坛上曾把“教和学”的关系,比喻为“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这就要求“导演”博采众长,将网上资源、各种教学杂志对教材的分析资料,如同蜜蜂那样辛勤的采来花粉,进行酿造、吸收、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还要做到对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掌握主动权,高屋建瓴,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一节课能否“导演”成功,关键看课堂的“起、承、转、合”设计是否合理。譬如,怎样导入新课,怎样设置问题,怎样评价学生回答,怎样结束教学等等。教师对每个细节都要精心设计。这样“导”出来的课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在设置导语时一定要营造出与教材内容协调的课堂气氛。韩军老师在授课《登高》时,他“导演”了一场很好的电影故事:“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然后让大家做一回“电影摄影师”,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二、“表演”的艺术

导演在导戏时,很多时候要亲自示范,感染演员的表演情绪和演出效果。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学生,而使学生也为这些感情所感染。因此,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象一个演员,用自己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紧紧地吸引住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中,老师随着“台词”内容而波澜起伏,时而静如枯井,时而动若惊涛,要“如出我口”“如出我心”,与作者“同悲同喜,同乐同叹”,从而把教学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努力做到以“情”入课,用语言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置身其境,如扪其形,如闻其声。

一位老师在执教《乡愁》时,把马思聪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然后带者凝重的神色,声情并茂的朗诵了这首诗,营造了一个精致而富有美感,热闹又不失内涵的乡愁氛围,他的每一个神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符无不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灵。这里的“表演”是成功的,因为老师深入到了诗歌的情感世界中,使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乡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演”魅力是征服学生心灵的强有力的武器。语文教师声情、体态等表演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建立,都关乎着学生的成长,都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使他们能在回味的过程中调动起积极的情绪,从而能情绪饱满地、不知疲倦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用积极饱满、恰如其分的“表演”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角色”。比如教《最后一次讲演》,可以模拟闻一多先生义愤填膺、怒不可遏的猛击桌子的神态和姿势,使学生产生直观的体验。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如果没有老师精彩投入的“表演”,也就没有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积极情绪,也就难以建立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难以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或过于严肃,或过于古板。教学缺少微笑、激情,缺乏抑扬顿挫,缺乏必要的教育机智。学生学习的气氛很压抑,教学双边活动开展很机械。学生就不会主动去质疑问难了。这样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创造性难于发挥,学习激情难于迸发,自然教学效果差。

猜你喜欢
课堂气氛乡愁教材
教材精读
永远的乡愁
教材精读
乡愁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九月的乡愁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高中英语课堂气氛的活跃优势研究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