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云霄
一、呼呼诗意回归的缘起
中考报名期间的一天,长期在家“自学”的学生回校报名,开始上课。语文课上,我卖力地讲解考题的答题方法、思路、用语,我告诉同学们这是语文考试考出好成绩的一条捷径。课后问同学们的听课感受,有位同学的回答让我一下愣住了:“金老师,我觉得你们好呆!”
从那天起,一个问题就一直困惑着我:我们的语文课为什么丝毫没有吸引力了?我多么希望孩子能够理解语文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诗意的美好与幸福啊。
可是错不在孩子。
二、反思语文课乏味的原因
那天的情形时时在头脑中回放,经过思考,我认为语文课堂缺少诗意,缺少魅力,枯燥乏味的现状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1.受文化快餐的冲击
文化快餐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产物。现在的学生只要打开手机、电视、电脑,或者杂志报纸,各种信息就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但同时,文化原味渐渐散去,传统文化的诗意与浪漫也散去。文化快餐孕育出浮躁的世风,在这种世风的吹拂下,孩子无心阅读文字作品,更无兴趣品读经典。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就是考试前记背词汇表的词语,背诵几个古诗名句,语文学科的诗意美被无情地剥离了。
2.被考试分数“绑架”
在“靠考分说话”的现状下,虽有“五严规定”,但“有令不行”是常态。分数指引着我们奋斗的方向,在为分数苦苦挣扎的过程中,语文课丢失了最重要的东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语文的美好和诗意、语文课堂的人文性。熊丙奇说过,“高分”是中国式教育理所当然结出的果子,但在人的一生中,从小学到大学学到的知识所起的作用不到5%,能力和素养才是终身受用的。而能力和素养正是我们目前教育所严重缺失的。
3.对高效课堂的曲解
目前,各地各校都致力于研究设计高效课堂模式,不少高效课堂的研讨课通常是以大容量、快进度来诠释“高效”。比如教学一篇篇幅较长,内涵深刻的散文《幽径悲剧》,教师既要引导大家赏幽径之美、藤萝之美,还要感藤萝之悲,幽径之悲,社会之悲,还要感作者之所感,痛作者之所痛,还要分析写作技巧,赏析写作语言,还要学以致用来个小练笔。为求“高效”,老师往往把它压缩成一节课来上。课堂上,学生被老师的一个又一个问题驱赶着去占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占领的高地,导致精神上疲惫不堪,情智上没有得到发展。
三、高效课堂诗意回归的途径
1.以学定教,教材再建构
“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建构。在重新建构教材时,不要面面俱到,而要大胆合理取舍,实行“一课一得”,以点代面,而又不局限于教材,于光远说:“一个人的知识如果只限于学校学到的那些,那这个人的知识必然是十分贫乏的。”语文课要做好拓展延伸,让学生能在语文的大花园里尽情地采撷,酿出诗意的“蜜”。
2.以生为本,学法三结合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语文学习重在听说读写思的亲身经历,这是教师替代不了的。“我们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是要让他独立行走,让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会主动地参与,才能形成自己的自主经历。语文课堂才真正成为传授知识,交流情感,培养智慧和塑造个性的精神乐园。
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忽视老师的作用。爱因斯坦说:“教师的最高本领是能够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老师积极科学的引导可以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给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3.以疑促思,学程重生成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问题是教学的心脏,质疑是创新的母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由学而思,由思而疑,由疑而再学、再思,在不断地学习、思考、质疑、再学习、再思考中吸取文化养分,提升学力。
适当地运用一些技巧和教学手段,可以在促进课堂质疑生成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角色转换,让学生当老师,当导游,当演员,当记者,当主持人等,也可以师生分角色朗读。在这些语文活动中,教师当好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配角,让学生在平等宽松、活泼欢悦的氛围中尽享学习的乐趣,感受语文的魅力。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中被点燃,智慧的大门被开启,蕴藏在心灵深处的情感受触发,向善向美的灵魂更加纯净,创造性思维在与书本、与伙伴、与老师对话的思维碰撞中孕育,生成为课堂中的比珠玉宝石更珍贵的“意外”。